婚礼中浓郁的茶俗(敬茶)

2017-02-08 17:02:00 知识

  除了日常饮食、交际,茶也被引进婚姻的仪礼习俗之中。从古至今,在一些地域、一些民族中,婚礼中充满了浓郁的茶俗。

  古代婚礼,行聘多用茶,谓之茶礼,亦名“受茶”。为什么要用茶?据明代陈耀文《天中记》说:“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清代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茶余客话》)”。至达宋代已有这种婚俗,并延续到近现代。清人福格《听雨丛谈》载有:“今婚礼行聘,以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是很严肃的仪礼。也有一些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表示定亲以后不可移易。今天甘肃东乡族,订婚前,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即算订了亲,故称“订茶”。甘肃临夏回族仍维持“定茶”的称谓,即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浙江西部地区把说媒叫“走媒”。媒人说合,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嘉兴一带,由媒人将男方的礼品送往女方,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另许他人。更有趣的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行茶”。当男家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时,在备办的各样礼品中,除果味而外,必须有茶和盐。因茶产于山,盐出于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谐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总之不论汉族、少数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礼以后,一般婚姻就不能更移了。但是,过去在贵州天柱、剑河、三穗一带却流行过一种“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父母包办,如果姑娘实在不愿意,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即姑娘用纸包一包干茶叶,送到男家去,对男方父母表示:“自己没有福来服侍老人家,请找一位好媳妇。”说完即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如果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马上杀猪成婚。这种行动,对姑娘来说,既要有胆量,又要有计谋。成功者,会受到妇女们的称赞和崇敬。虽然父母会对女儿骂或打,但还得办退婚手续。下次订婚,也须对女儿做适当让步。

  不单是订婚、退婚离不开茶,在有的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贯穿着婚礼的始终。如湖南等地的汉族中有“三茶”。它是提亲、相亲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称。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洞房前,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统称“三茶”。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撒拉族,婚日,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这些村庄中曾与新娘同村而已出嫁的妇女们,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表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称“敬新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女乡亲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露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由来已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时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浙南一带的畲族,娶亲日,新娘到了男家,婆家挑选一位父母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送给新娘吃,叫“吃蛋茶”。按习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被认为不稳重。甘肃肃南裕固族婚后第二天,新娘到厨房点燃灶火,叫“生新火”。这时,新娘要用新锅熬一锅新茶,谓之“烧新茶”。茶烧好后,由新郎请来全家老小,一一向新娘介绍,新娘则为全家人舀酥油茶,每人一碗,若为怀中婴儿,则由新娘喂一小块酥油,以示新娘善良贤惠。湖北江陵地区和陕南一些地方,婚后,娘家仍有派人为婿家“送茶”的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