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烟小史

2017-02-11 17:22:00 知识

  敬烟是中国古老礼俗。明代倪朱谟刊行于1624年的《本草汇言》载有:“门吉士曰:此药(按:指烟)气甚辛烈,得火燃……北人日用为常,客至即燃烟奉之,以申其敬。”门吉士是万历皇帝的御医。烟草,本是“泊来品”。到16世纪的明代已传入我国,及清逐渐普及,“闽人幼而习之,宾主相见,以此鸣敬”(《三冈识略》),并广泛种植。清人陆耀《烟谱》中写道:“民间宾主酬酢,先以此物(按:烟)为敬。”至于清末民初的敬烟习俗,梁实秋《雅舍小品选》道之更为实详:“(家里)经常保持一两只水烟袋(烟草的一种抽法)作敬客之用。我记得每逢家里有病人,延请名医周立桐来看病,这位飘着胡须的老者总是昂着头登堂直就后炕的上座,这时候送上盖碗茶和水烟袋,老人拿起水烟袋,装上烟草,突的一声吹燃了纸媒儿,呼噜呼噜的抽上三两口,……抽上三五袋之后,呷一口茶,才开始说话:‘怎么?又是哪一位不舒服啦?’”

  我国敬烟习俗与烟的祖籍美洲的敬烟习俗如出一辙!

  在那里,非常好客的印第安人并无很多接待客人的礼仪,只是讲话前先抽抽烟,这种象征友谊和平的接待称之曰“和平烟”,这和我国谓烟为“和气草”何其相似!在印第安部落之间发生纠纷甚至武斗的时候,为了解决争端,双方酋长要坐下来吸“和平烟”——这是不可缺少的礼俗,然后才各诉原委,由第三者,另一个酋长作出裁决。印第安人的“和平烟”可能就是今日世界烟草被作为社交工具的开端。

  敬烟在中国形成礼俗有较为复杂的起因,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古人缘于对烟草的非科学认识,也与烟草的可以辟虫、怯寒、芳香、提神的实际作用有关,它的轻微的麻醉作用,使人成为嗜好,于是在烟雾缭绕中,它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逐渐成为礼俗工具而进入社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