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名的由来传说

2017-02-14 12:20:00 知识

  迎春花原产我国北方,主要分布在秦岭一带,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也有栽培。

  迎春花是一种木犀科植物,是我国珍贵的早春花木之一。俗话说:“一花引来百花开”,指的就是迎春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迎春花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迎春花,处处有人栽插之,丛生、高者二、三尺,方茎厚叶如初生小椒;叶而无齿,面清背淡;对节生小枝,一枝三叶。正月初开小花,状如瑞香花,黄色,不结实。”这段描述已告诉我们,迎春花的花期早,是在冰消雪融,乍暖还寒的季节,带着料峭的春寒开着金钟般的黄色花朵。由于迎春花的花期早,逢雪更显精神,故与玉梅、水仙、山茶合称“雪中四友”。

  迎春的花蕾是在头年就长好了,翌年入春之际,当其他的花还在酣睡时,迎春花却伴随着春风,含苞怒放了,迎春花也因此而得名。迎春花的别名还有金腰带、小黄花、金梅、黄梅、清明花等。

  关于迎春花名子的由来,我国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大地上洪水泛滥,老百姓饥寒交迫犹如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禹为解除百姓们的痛苦,整天查找水路,寻求治水的良策。禹带着查找水路的人来到一个叫涂山的地方,碰到了一位姑娘,姑娘不仅为他们指点了水路,还为他们烧水做饭,禹十分感激她,患难中两人产生了爱情。禹因忙于治水,不能久留,临分手时禹把束腰的荆藤解下来,送给姑娘作纪念,并对姑娘说:“等到荆藤开花,洪水退去,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我们就团聚了。”

  禹辞别了心爱的姑娘,又投入了治水的战斗。他历尽艰辛,开挖河道,曾三次路过家而不入,几年过去了,禹治水终于成功了,庄稼复生,人们安居乐业。禹想起心爱的姑娘,日夜兼程,一心想与姑娘团聚,可是,当禹来到与姑娘分手的地方,姑娘已经变成了一尊石像。

  原来,自禹走后,姑娘每天都站在这座山上,为了不耽搁禹的治水大业,分明看见禹三过家门,但始终没有呼唤禹一声。由于姑娘整年累月地望着禹,草锥子穿透了她的脚,草籽儿在她身上发了芽,生了根,她仍然手握荆藤,一动不动。天长日久,姑娘变成一座石像。她的手和荆藤长在了一起,天长日久,荆藤竟然抽出了嫩嫩的枝条。禹见到这般情景,扑上去泪珠滚滚,落在荆藤上,那荆藤竟开出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儿。

  为了表示对姑娘的缅怀和纪念,禹就把这藤花命名为“迎春花”。

  迎春花为落叶小灌木,株高60—150厘米,在形态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迎春,又名南迎春,由南方引入,半常绿灌木,枝条细长,带叶开花,花朵大,叶细而繁,喇叭状的小黄花开在每个枝条的节间中。另一种是迎春花,为落叶灌木,株丛较大,花叶较小,先花后叶,为本地迎春。

  迎春花不畏料峭春寒,首先给大地穿上用黄花点缀的绿装,但在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花季,它却悄然离去,白居易写诗称赞它那不与百花争艳的品格:“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迎春花不但其花美丽可爱,高尚的情操今古传颂,而且迎春花还可以入药。

  迎春花的叶和枝都含有丁香甙、迎春花甙等成分。迎春花性味苦、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发汗的功效。将迎春花的叶、花煎汤或研末可主治肿毒恶疮、小便热痛、头痛发热等疾病。迎春花的叶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口腔炎、痈疖肿毒、无名肿毒、外阴瘙痒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