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古道茶凉亭

2017-02-17 10:49:00 知识

  凉亭,纳凉歇脚的地方;茶亭,是卖茶的地方;而茶凉亭,则为我国南方所有。湖北英山古道茶凉亭,乃是公众慈善事业的体现。

  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土地面积1700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茯苓、桐油、木梓、桔梗、茶叶等土产。茶叶全县都有,仅供本地饮用,虽向外地肩挑贩运,亦不甚多。茶叶质量则不减安徽六安和霍山。

  英山茶凉亭的兴起,大约于康熙年间,经嘉庆、道光、光绪、民国,近三个世纪。到1920年统计,全县共有彭河、白坊岭、风浴亭共12处,截至1949年,有18处之多。

  英山茶凉亭属于公众慈善事业,无论建房基址,还是施茶执行人的日常生活所需,都由当地族姓或公众捐赠。茶凉亭所需之茶叶,从所捐田稞中开支,凉亭周围山民也有送茶叶的,少则一二斤,多则三、五斤。茶凉亭用的烧柴,主要由茶老板斫砍,不时也有人送来。茶主一般由公众挑选为人正派一心为公任劳任怨、无病又讲卫生且家庭人口不多者。他们长年累月居于斯,劳于斯,尽职尽责,俗称为茶老板。

  英山自古有水陆两路,涨水季节,有东西南三航道,从过路滩、石头咀和韩家咀直通县城而后由排筏通兰溪入长江;陆路通四面八方,全赖步行。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没有歇脚喝茶之地是不行的。英山古道茶凉亭或建在半山腰上,或建在通道上。

  就说塔耳岗茶凉亭吧。它建在英太寨和牛背脊骨两座大山之间,通往东南的太湖、望江、宿松等地。西北通往霍山、金寨、六安。这一带自古是军家必经必争之地,也是东南和西北贸易栈道必经之地。除了青黄不接季节农民贩粮外,主要是东南方向的火纸、鲜鱼、干鱼等运往西北。而西北方向的木耳、食盐等物资运回东南。人们带干粮,吃咸菜,住返一趟,依路程远近,少则五至七天,多则十天半月。为防止土匪打劫,还必须三五成群,集体行动。而塔耳岗茶凉亭是人们最好的落脚铺。在这里住宿,没有歹人行劫,安全可靠,因为这一带山民很淳朴,善良。

  再说五里牌茶凉亭。它位于县城东北75华里,这里与六安、安庆、黄州各为330华里。朱启文捐基址,众姓凑资公建,由安玉升、安建元主修,于嘉庆七年(1802)建成。它的建筑模式,几乎代表了一般。该亭建在上15里下7里半山腰的惟一通道上。茶凉亭基址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一亩,秦砖汉瓦木结构,主房呈扁担形,外有走廊(廊庑),四面通风,屋内和廊庑均摆有桌椅板凳,桌上有大茶碗,门外放一木制茶桶,桶内用竹绒或棉绒包一个大土壶或锡壶,保证行人有热茶喝。热天,茶老板就只好用茶缸装茶等待了。

  几百年来,人们歌颂英山茶凉亭的楹联和诗词,成千成万,可惜自生自灭,不了了之。现在仅见到南河陶家坊的一副妙联:“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还不知作者大名。

  时代前进了,阳关大道已代替了羊肠小道。虽然茶凉亭或则已经消失,或则已经退让到一些角隅处被人冷落。但从乡贤遗作、族谱和民间传说中尚可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