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飘色”是什么 “飘色”介绍

2017-02-21 11:37:00 知识

  “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菉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其特点是以一根特别的钢筋作“色梗”,使扮演的孩童凌空飘起,故名“飘色”。它有点类似天津的“重阁”(节节高),江南的“抬哥”和云南通海的“高台”。

  广东飘色每板由2至3名儿童扮演,大的六七岁,小的仅10个月。他们分别化装为戏曲人物,配置在一个板台上,用“色梗”巧妙地支撑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凌空撑起的叫“飘”,底下站着(或坐着)的叫“屏”。只造型亮相,并不歌舞。这是它和重阁、抬哥的区别,后两者是边走、边唱、边舞的。一板板飘色徐徐行进,配以八音锣鼓柜,吹吹打打,供人观赏,叫做“出色”。

  传统飘色十分讲究神韵,造型要奇妙、含蓄,色彩要艳丽,色梗要纤细、耐力,整个板面要稳固。这主要关健在“色梗”,首先要使它能坚固地竖立在板面上。依傍孩童的身躯,不露痕迹地藏匿在他们的衣饰之中。伸出体外的部分要巧妙地装饰为各种道具,如花篮、羽扇、刀枪等,使之成为整个画面的一个有机部分。如“黛玉葬花”一板,“色梗”就通过锄头把与花枝相连,装扮花神的小童飘逸在花枝上,可谓匠心独到,不但在意境上使人回味无穷,造型设计上也是相当奇巧的。

  传统飘色内容十分丰富,大多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如《哪叱闹海》、《穆桂英下山》等;现代飘色立意更为新颖,如《嫦娥思乡》,利用传统题材加以创新;《江山色秀》、《和气夫妻》等,内容则是全新的。湾沙飘色在表演时一般以鳌鱼舞开路,一金一银、游弋嬉戏,充满南国水乡的浪漫色彩。

  “出色”最初与迎神赛会有关,从抬神像出游到抬化装为神的儿童出游,继而发展为戏曲造型表演。在这过程中,清初红船梨园弟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艺人在抗清起义失败后,流散各地,以“赛色”为生,加速了这种艺术的发展。

  民间传说,儿童扮演过飘色后,诸事幸运。所以家长们都以自已的孩童入选为荣,一些村庄甚至采取投标的形式选取角色,家长们仍不惜重金投注。近年几届广东民间欢乐节上,都有飘色表演,儿童演员二十多人,家长始终陪同,直至演出结束,方尽兴而归。此中的心理,保祜儿童幸福成长和盼望儿女成才交织在一起,这与飘色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

  近年来,湾沙、梅菉两地的飘色都有很大发展,剔除了其中游神拜佛的迷信糟粕,赋予现代化的新内容,使之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发展成为联系海内外亲友的艺术纽带,每届回来观看飘色的同胞数以万计,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