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平湖调和绍兴词调介绍

2017-02-21 11:50:00 知识

  绍兴的说唱文艺,历史悠久.南宋陆游诗中就有“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郎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盲翁鼓词。明代徐渭在《吕布宅诗序》中提到村瞎子习极俚小说“为弹唱词话”。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凡例中也说到“掐弹说词家”,说明当时绍兴有“词话”、“说词”等说唱文艺。清乾隆年间,绍兴有“越郡南词”,吕善报《六红诗话》卷四载:“会稽胡嗣源秀才文汇,幼工韵语,稍长,即善唱南词,点窜旧本,都成妙文,名满士夫间,皆谓可与柳敬亭之说书、苏昆生之昆曲鼎立。”至清末,绍兴民间又有宣卷莲花落等说唱文艺。

  绍兴平湖调或称越郡南调,是旧时绍兴大家或贫民子弟习唱自娱的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不论参加演奏人数多少,其开口唱说的仅弹三弦者一人,其余诸人皆助以乐器而已。演唱先唱节诗,而后接以回书。演唱者,手弹三弦,不作手势动作。不使眼色表情。芸芸众生,世事纷繁,大千世界,全仗说唱者的唱说功夫,叙事抒情,摹景状物,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摹出种种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景,令听者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绍兴平湖调的回书。据本纪世50年代统计,有一百十三回,如《甘罗记》、《白蛇记》、《登科记》等;节诗现存一百余首。演唱平湖调者,一般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唱《基本调》为主,兼以《锁南枝》、《油葫芦》、《满江红》等十余种杂调小唱为辅。解放后,绍兴平湖调曾参加地方观摩演出。现因老一辈渐已作古,年轻一代多转业改行,故无专业演唱者。

  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称词话,是一种由盲艺人演唱的绍兴地方唱说文艺。一般在结婚、三朝、寿诞、剃头、乔迁等喜庆之时,受雇于喜庆之家,演唱地点在人家厅堂,演唱以“三品”(三弦、二胡、扬琴)为基本组合。弹三弦者称“弦位”先生,由男性担任,是词调演唱的领班,担任老生、老旦兼任表唱表白。二胡和扬琴为女性角色担任,分任小生、小旦、小丑角色。多的也有“五品”,增加月琴、拉琴。词调的曲调有《衣谱》、《本调》、《十字调》三种,间有一些小调俗曲。在解放前,词调艺人多聚在城内马梧桥直待(今新建南路)一带,建国后,盲人大多进入福利工厂,词调渐趋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