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的资料特点介绍: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2017-05-04 18:07:00 知识

  由于中国南方天气炎热,地处潮湿,所以那一带的民居多是一种“干栏式”的房屋,即古书中所记载的“深广之民,结棚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干栏,又称为“麻阑”、 “葛栏”,这是古代百越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以竹木为材料而搭建的独立式楼房,下部架空,随地势而自然错落。这一类的民居,远在浙江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至今在四川江河岸边的挂脚楼、湘西的吊脚楼都是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代表形式,此外,还有地处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元代的 《云南志略》 中说: “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道出了傣家竹楼筑造的原因。大大小小、造型别致的竹楼确实构成了傣族村寨的一景。据傣家的传说,傣家竹楼是根据诸葛亮的帽子形状而建造的,因此它又被称作“孔明帽”,此说虽未可证实,但也道出了傣家竹楼和中国汉族地区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它是干栏式建筑的南移。

  西双版纳湿热,多产竹,用毛竹作为材料来建房当是最为适宜的了。傣家竹楼多傍水而造,从绿荫丛中理出一块平地作为院子,然后便搭建起一座楼房来。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四坡形的屋顶,由二十到二十四根巨粗的毛竹作柱子支撑着,柱下有石头墩子垫底。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梁、椽、墙、壁、楼板、扶梯全用竹子构成,屋顶用编排的茅草或木片覆盖(近年来也有改为瓦顶或白铁皮屋顶的)。整座竹楼分为两层,楼下没有墙,只有柱子不往人,是关牲畜和堆放柴禾的地方。楼上才住人,用竹篾分隔成堂屋、卧室、廊和 “展”这四个部分。堂屋的面积较大,是整个家庭的主要活动埸所,中间铺有一大块竹席,设置有火塘,煮饭和照明两用,; 卧室在堂屋的两侧,较小,私密性强,外人不能入内; “展”也即是晒台,它全用竹子搭建成,出挑在外,竹板铺的楼板离地约有八、九尺高,成为室内和室外交流的部分。由于竹楼并不是严丝密缝的,虽没有开窗,但门很大,又高高悬在半空,四周竹树环合,幽静凉爽,非常舒适。

  傣家讲究卫生,注意环境的绿化,村前村后,院内院外都栽种了密密的竹树,浓荫匝地。一座座别致的竹楼便座落在树丛中,它巧借自然作景,与环境相融合,虽然构造比较简单,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因为能够就地取材而造价低廉,作为一种民居来说,它的美是为大家所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