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点介绍:慈禧太后于公元1888年挪用海军的军费为自己大型园林

2017-05-05 13:27:00 知识

  在圆明园被毁之后,慈禧太后于公元1888年挪用海军的军费为自己修建了一处占地 294公顷的大型园林颐和园,这是中国最后的一处皇家园林,是一个兼有“宫”和“苑”双重功能的避暑游乐胜地,它也是清廷的离宫。颐和园是在其原来的自然状态下又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与江南园林的小巧幽深不同的是它追求开阔壮大的皇家气派,修建者筑堤蓄水,将原先狭窄的湖面加以扩大,形成了宫苑园林特有的“一池三山”格局,并且将这一块空阔的地方按照其使用功能从空间上划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这三大块和五个区,在园区之内仿制了当时国内的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点:如在昆明湖中筑西堤、安六桥、设湖岛以仿西湖;在宫殿区之北造谐趣园以仿无锡寄畅园;在后湖区建喇嘛庙以仿西藏寺庙;在后山建了一条苏州水乡式的临水街道、让宫人扮作商贾叫卖来模仿江南市镇,这样在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微缩社会,这是任何园林都不可能具备的。

  由于颐和园又是清廷离宫,慈禧常住在这里处理朝政、接见臣僚,所以它的建筑部分远比任何园林要多,这以体仁殿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小皇宫。颐和园的建筑仍然采用标准的清代官式建筑做法,其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气派,其画梁雕栋、描龙绘凤的一招一式无不合乎皇家的规矩。但由于考虑到它毕竟是一处园苑,所以在总体的布局和造型的选择上并没有一般宫廷建筑的那种呆板、僵死的毛病,追求诗情画意,使之与自然的湖山相谐调呼应。有很多建筑物都没有大量使用琉璃瓦,体量也并不宏大,具有一定的自然和亲切感。

  作为一处园林,风景游览区是整个颐和园的精华之所在,它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昆明湖和后山这三部分。前山又以高踞山腰的佛香阁为主体,各种殿宇建筑则循着轴线成层布置排列,一直延伸到湖滨,并巧妙地以长廊来划分空间,它们强调了高远的变化,大大丰富了山景的层次。昆明湖的水面辽阔,湖中和湖边点缀着若干的亭、桥、阁、舫和岛屿,近依万寿山,远借玉泉山入园中,构成的风景线很是动人。而后山则以宁静幽深与前山的壮阔宏丽形成了对照。

  颐和园景区中,以号称“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的景观最为人所称道,它的美学价值也最高。谐趣园是仿江南的士人园林而造的,但它又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它既要与颐和园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又要相对独立成园,这一点上,造园者处理得很好,谐趣园凭借其低下的地势之利,凿石成涧,导后湖的水形成溪涧顺流而下,在形成了 “玉琴峡”之后又形成一池,一些建筑物就点缀在其间,在总体风格上没有皇家园林的那种富丽堂皇,而具有灵活别致的特点。但是,颐和园毕竟是晚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在园中也存在着若干的未尽之处。在总体布局上其东部的建筑甚密,而湖的南部则地势平坦,缺少起伏和层次,过于空旷平淡; 而后山虽有苏州街、喇嘛庙等,但显得做作,也过于冷清; 某些具体的景点如佛香阁因考虑到与空阔的昆明湖相称而造得很高大,但周围又缺少与之相呼应的建筑,显得体量上过大; 在一些建筑物的装饰上由于采用了西洋式的方法而不伦不类,特别是那只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石舫,纤巧浮华,格调庸俗,这些都体现了晚清时的一些低下的时尚,而缺少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