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特点历史介绍:柔雅优美明清之际已经名满天下

2017-05-05 22:46:00 知识

  中国是一个丝绸古国,作为丝绸和衣服的一种装饰,剌绣出现得很早,目前国内最早的实物是春秋时楚国江陵古墓里出土的大批丝织剌绣品,从其针法来看,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则还要早些,《左传》上说自从太伯仲雍奔吴之后,看到那里的人 “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他的孙女就根据纹身的图案在衣服上剌绣,终于以服饰取代裸体,以剌绣代替纹身,完成了一次文明的教化。这也便可视为最初的苏绣。由于吴国地处江南,利于种桑养蚕织丝绸,苏绣也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到了宋代,吴地的剌绣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发展到明清之际,以剌绣为特色的 “吴服” 已经名满天下,而且具有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当时的皇室用品多出于苏绣艺人之手,“苏绣”的美名也就传誉中外了。

  中国的剌绣一向有南、北之分,其风格为 “南秀北壮”。南绣柔雅优美,设色和顺,绣线劈绒纤细;北绣敦厚庄丽,色彩浓郁,绣线多用双股。在南绣之中,又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而以苏绣最负盛名。它以精致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丰富达9类43种,具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 的特征,并且创造了 “仿真绣”、“双面绣”、“乱针绣”和“发绣”等绝技品种,将苏绣从单纯的为衣冠服饰的配套装饰而升格为独立的欣赏性艺术品。

  “仿真绣”为晚清时沈寿所创,作为一个女子,她曾赴日本考察,回来后对传统绣法加以创新改进,丰富了表现手法,并开拓了剌绣的题材范围,以剌绣的手法仿绣肖像、画像等美术作品,绣制出意大利皇后的肖像,将西洋画的明暗关系、立体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开创了人称为“美术绣”的新途,她晚年课徒甚多,为苏绣的后继阵容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双面绣”是苏绣中的一枝异葩,它是变体绣的一种,又称“两面光”。它产生于北宋以前,湘绣和粤绣均有此品种,但以苏绣的产品影响更著。它的绣面正反如一,正背两面的图案、色彩和针法完全相同,可以从两面进行观赏。这种绣品要求极高,绣面效果高雅奇异,从而成为极高挡次的国家级礼品。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 “双面异色绣”和 “双面三异绣”这些难度更大的珍品,使中国剌绣的影响更著。

  “乱针绣”是一个新绣种,它是杨守玉于三十年代发明的,但一说是吕凤子在丹阳正则学校发明的,因此又称“正则绣”。它打破了传统的排针手法,而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它绣出的效果犹如油画棒画出的作品,所以它擅长绣制仿油画、摄影和素描等西洋作品。

  苏绣发展到今天,已远非昔日之面貌了,由于加上了现代科技的条件,无论在材料、工具上还是技术上都大大改进,使苏绣的精品迭出,令人目乱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