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包头藕荷兜

2017-07-08 16:48:00 知识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清代戴九灵的这首《插秧妇》竹枝词,既形象地表现了苏州水乡汉族妇女在稻田插秧时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又生动地描绘出她们一身穿戴着有浓郁传统的水乡服饰。

  苏州是丝绸之乡,素以讲究衣着著称,无论剪裁文绣,都表现出作者的玲珑巧思。现在苏南吴县一带农村,服饰依然保持着明清传统习俗,上衣是斜襟短衫,下身是窄腿长裤,一式的月蓝布。外围一条别致的腰兜,脑后梳个圆髻,再系上一方黑包布白结带的头帕。全部装束淡雅、洁净,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苏南妇女的服饰也随季节、年龄和礼仪需要而有显著的差别。春秋季大致贴身穿短衫,多用月白布或白布缝制,内着肚兜。穿在外面的称“加衫”,即罩衫,均为大襟。青年妇女的加衫多用花布,中年妇女多用深浅士林布,一般是接衫,用两种花色布拼接缝制。色彩对比鲜明,十分美观。裤子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直到裤脚,脚管较小,里面用花布或浅色布贴边。

  腰部的装束最具特色,分褶裙、褶腰头和穿腰三个组成部分。褶裙束在加衫外面,一般用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两侧多折裥,用丝线绣裥。裙的周边用浅色或花布在正面滚边,背后贴边,可以两面穿着。系褶裙的腰带很长,在腰间绕一周后,至腰部挽结。褶腰头用两种颜色的布分三块拼成,两边用纽扣与穿腰相联接。它是束在裙外面的围裙。穿腰是与褶腰头相联的腰带,上绣各种图案花纹,是苏南妇女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下身小腿裹“卷膀”,上下用带扎紧,似绑腿,脚穿 “扳趾头” 或 “猪拱头”鞋,前者形如木船,故又称船形绣花鞋。后者因两边缝合处向前拱出而得名。鞋面都绣花。

  夏季服饰,主要质料不同,以棉布和夏布为主,都穿肚兜,中青年用花布做,以红绒线和银链条将肚兜系在颈上,垂于胸前。气候炎热时在家劳动、休息或纳凉,上身只穿肚兜。

  苏南妇女服饰最精致之处,在于包头帕与腰兜。包头帕通常用细洁的黑布,两端用蓝布或白布贴角,镶色滚边,有的角上绣五彩花纹,有海棠、梅花、八结等纹样,十分讲究。腰兜一般也是蓝黑两色,两侧缝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绣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花样,腰带梢头垂着红绿丝线编织的流苏,艳而不媚,煞是好看。

  这种服饰传说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一面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一面用美人计,将美女西施献于吴王夫差。但是,西施到了吴国,怀念家乡,整天紧锁双眉,闷闷不乐。一天,吴王夫差陪同西施到太湖赏荷,看见民女头顶荷叶,腰串荷花,伏在木盆中采莲。西施见状想起故土姐妹采莲情境,嫣然一笑。夫差以为西施是见了民女这种奇异打扮,才发笑的。回宫后即命宫女用彩绸,照样做成这种服饰。后来,这种服饰就盛行苏南民间,被称为“青莲包头藕荷兜”,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苏南妇女这种服饰,既朴素美观,又经济实用,适宜于水乡生产劳动。包头巾包住额头和头部,头发不会披散下来遮挡视野,还能防尘保洁,挡风御寒,遮阳抗晒,有着类似帽子的功能。衣袖窄小,裤脚短小,裤裆肥大,不会拖泥带水,易于保持服装整洁,又可防止杂草、虫类侵入。妇女的上衣较长,褶裙把它扎在里面,再加上腰带,田间弯腰劳动时,腰背部可不受风寒的侵袭,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力量。褶裙的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使下身较为暖和。在田野劳动,解大小便时,又可起遮羞作用。卷膀裹住小腿,扎在袜外,可御风寒,防止尘土杂草侵入,保护皮肤。

  苏南妇女的特殊服饰,是水乡农村妇女在劳动生产中,长期积累经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精心设计的款式,所以,富有很强的传承性,历经时间考验,不易为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