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人称谓变化[第2页]

2015-05-27 08:56:00 社会热点

  从六品 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 医官散阶

  正七品 成全大夫 医官散阶

  从七品 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平和郎、保安郎 医官散阶[15]

  “衙推”一词何时出现并与医人有了联系,目前还尚未可知。自唐以降“衙推”一词已经普遍出现在文献之中,但未必与医有关。例如:韩愈《鳄鱼文》中云:“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谿之潭水以鳄鱼食而告之。”[16]众所周知,衙推乃唐代吏名,而到了五代时期“衙推”便正式成为民间对医人的一种称呼,《北梦琐言》卷18云:“庄宗好排忧,宫中暇日,自负蓍囊药箧,令继岌破帽相随,似后父刘艘以医卜为业也。后方昼眠,岌造卧内,自称刘衙推访女。”[17]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也写道:“陈亚诗云:‘陈亚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衙推。’李乃亚之舅,为医者也。今北人谓卜相之士为巡官。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谓以其巡游卖术,故有此称。然北方人市医皆称衙推,又不知何谓。”[18]陆游也很不明白为何称医人为“衙推”,但是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称谓与官职有很大联系。

  宋代尚有将医人称为“助教”者,按晋代即有医学助教,《唐六典》卷14“太医署令条”:“晋代以上手医子弟代习者,令助教部教之。”《唐六典》、《唐会要》、两唐书、《天圣令》复原唐令均记载唐代官医体系内(包括中央和地方州)均设有助教,兼负医学教育和行医之责。《天圣令》宋令、《宋史·职官志》亦证实宋代官方延续此设置,但是有证据表明,宋代民间医人亦有“助教”之称谓,洪迈《夷坚乙志》卷1“蟹山”:“湖州医者沙助教之母嗜食蟹,每岁蟹盛时,日市数十枚,置大瓮中,与儿孙环视。”按此处“助教”一词尚不可判断是其人官职还是称谓,《夷坚丁志》卷10“符助教”:“宣城符里镇人符助教善治癕疽。而操心甚亡状,一意贪贿,病者疮不毒,亦先以药发之,前后隐恶不胜言。”如此行径应非官医,则“助教”一词当为当时医人称谓之一。此称谓亦直接来源于官职。

  从“医生”、“大夫”、“郎中”以及“衙推”、“助教”这些带有官职色彩的医人称谓中可以看出,即使到了宋代,儒医阶层兴起,医人地位低下的社会大环境却没有改变,从医者依然以医这个职业为耻,在“官本位”的中国古代,医人需要这种带有官职色彩的医人称谓来烘托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些从医者对入朝为官的渴望。这是一个低贱阶层对未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