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李维康简历资料 李维康是怎样走上京剧道路的呢?

2017-07-14 09:49:03 影视资讯

  李维康1947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母都酷爱京剧。父亲李宗岩因对 “余派”老生唱腔的迷恋,由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大学生 “下海”成为一名京剧演员; 她的母亲靳克在中学教语文和外语,也始终是京剧艺术热心的鉴赏者。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耳濡目染,李维康从小就迷上了京剧。1958年8月,她报考中国戏曲学校,这既是她本人的志愿,也是父母的主张。结果以优异成绩被学校录取,学习京剧青衣。她的开蒙老师是于玉蘅。于老师教戏以规矩、认真著称。每当学生吊嗓的时候,于老师总是站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听、指点。往往因为一个字、一句腔没有找准,而指定要反复五遍十遍地唱,直到找准为止。严师的指教,使李维康一开始学戏就走上了正路,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梅派” 传人华慧麟成了李维康的主教老师。华是梅先生的得意高足,深得“梅派”神韵。她的教授对李维康表演艺术的迅速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华老师从一腔一板,一招一式入手,向李维康传授了《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等“梅派”戏。她对李维康的聪颖好学欣喜不已,有一次很激动地对李维康说:“昨夜我梦见梅先生,他嘱咐我把《霸王别姬》好好教给你。”老师对学生的真诚之心溢于言表! 在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下,李维康很快就脱颖而出。她12 岁时在长安戏院第一次登台演出《二进宫》,扮演李艳妃。因为个子矮,老师帮她穿戏装时,还让她站到戏箱上。头一次登台演出,李维康面对满场观众,免不了紧张拘束,但头一句《二黄慢板》唱腔就博得了满堂彩声,从此被人称为“金嗓子”。但是,华慧麟老师仍然象以前一样严格要求她,指出她唱法上存在的缺点: 声音 “不打远”。本来,华老师因为有心脏病,教戏时一般都是小声念唱,但这一次却破例大声念了一句:“明灭蟾光”,真如银瓶乍破,余音绕梁。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李维康明白了自己的毛病在于没有很好的运用共鸣腔。李维康从此更加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共鸣方法及其他一些科学的发声、演唱技巧。从那时一直到今天,李维康一直把老师的教诲牢记在心,从不满足于“嗓子好”,而在追求 “唱得好”上下功夫。

  李维康个人资料

  中文名:李维康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7年

  职 业:京剧演员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校

  主要成就:第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代表作品:《蝶恋花》《恩仇恋》《李清照》《宝莲灯》《四郎探母》《平原作战》等

  在戏校学习期间,李维康还得到了荀令香、赵桐珊、程玉青、罗玉萍等老师的指教。校长史若虚也经常勉励她说:“青年人要有真才实学。”李维康没有辜负师长的期望,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习、练功课目外,早上还要提前起床,扎上“大靠”,跑到教学大楼的走廊里跑圆场、练武功。冬夏春秋,从不间断。她虽然学的是青衣,但因为进行了全面的基本功训练,所以戏路较宽,功夫扎实,既有唱念做打舞等技术方面的雄厚基本功,又初步掌握了文、武等戏路的舞台经验。正因如此,她不仅在当时很好地主演了 《杨门女将》、《黛诺》、《红灯记》等戏,也为后来较全面地继承京剧青衣表演艺术,并吸收武生、花脸、花旦等其他行当的某些长处,水乳交融地溶化到自己的演技之中,进一步丰富艺术表现力打下了基础。

  品学兼优的李维康,15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6年初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当李维康全力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被当作“修正主义黑苗子”而冲击。但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李维康也没有放松对艺术的追求,仍利用一切机会练功、吊嗓。处境好转时,则争取可能的机会参加演出,以使学业不致荒废。1968年,她被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当演员,曾扮演过《红灯记》中李铁梅B角和 《平原作战》中的小英。1975年,李维康和她的同窗好友、京剧“余派”老生演员耿其昌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李维康深切地感受到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对自己的表演是多么重要。要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始终不懈地、谦虚认真地学习继承前辈的艺术经验,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在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模仿不是艺术,拘于成法而不变通,艺术只会走上衰亡。她说:“我时常在想,古老的京剧艺术要在新时代里焕发异彩,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对传统不加分析地全部照搬,对程式不加改造地全部模拟,这只会愈来愈多地失去观众,妨碍京剧艺术的发展。正因为我是在新中国成长的艺术工作者,就更应该更多地想到和我年岁相仿的大批中青年观众或者比我更小的少年观众,就应该勇敢地担起创新的重任。我接触过一些不大爱看旧京剧的青年朋友,他们说老戏念白听不懂,节奏太慢,缺少时代感,常常叫人坐不住。这些话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我想,一个艺术品种如果不和时代的节奏合拍,不和观众的脉搏相通,那么,它的存在还有多大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