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袁世海资料简介人品如何 袁世海生前都经历过什么

2017-07-15 16:24:12 影视资讯

  袁世海,原名瑞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16年2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袁静臣,以给人赶马车后改赶轿车为业。袁世海兄弟姐妹五人,父亲担负着一家生计,由于家庭人口多,因劳成疾,在袁世海不到两岁时病故了。父亲去世以后,家境更加艰难,大哥早夭,全家就靠母亲和13岁的大姐给人做针线活维持家计。

  幼儿时代的薰陶,给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幼儿时代最早的兴趣,也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袁世海有个四大爷,因家贫在广渠门外关帝庙出家当了和尚。四大爷爱听戏,袁世海从4岁起就常跟着四大爷到天桥戏馆听戏,这是他接触戏曲的开始。伴随着看戏次数的增多,袁世海愈来愈喜爱京剧。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只念过一年平民小学。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平常除了帮助母亲取送针线活儿,没有别的事可做,他就想办法去看戏。他大爷开马车行,包拉梨园界,他常跟大爷的马车去看王又宸、荀慧生等名家的戏; 同院西屋李大妈的女婿在城南游艺园京剧场里给包厢卖茶,袁世海也常跟着他去听戏;还常到新世界、新明大戏院等剧场去看。买票是谈不到,好在是小孩子,容易蹭进去。因此,杨小楼、余叔岩、陈德霖、郝寿臣、侯喜瑞等等名伶的戏他都看过。他特别喜欢花脸戏,凡是郝寿臣、侯喜瑞的戏,哪儿有,他追哪儿去看。接触得越多,他就越喜爱。他不但爱看,而且还爱唱。他和裘盛戎住前后街,小时候他们俩经常一块儿在街上唱戏玩儿,简直是一对小戏迷。

  袁世海8岁时,听戏常打梨园公会门前经过。一天他听见里面有耍藤子棍儿的声音,进去一看,是著名武花脸许德义在练功,就很有兴趣地站在旁边看。看着,看着,他就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拜许德义为师,许德义看他好学,收下了他。他没花一文钱,只磕了个头,就拜了第一位老师。每天同在一起练功的还有张小三(张盛亭)、马三元 (马骏祥),他们一起练小五套、快枪、单刀枪等等。许德义还请武功老师文春宝教他们毯子功,还跟吴彦衡(著名青衣吴彩霞之子,当时唱老生,后为著名武生)学唱。就在这一年,有一次尚小云、王又宸在中和园唱《汾河湾》,缺个孩子唱薛丁山,经吴彩霞介绍,小袁世海去了。他第一次登台,表演得那样稳当、边式,就象个小行家,很受观众的赞扬。这更促进了他学戏的决心。这一段练功,奠定了他后来学戏的基础。

  1927年冬天,他11岁时考入“富连成”科班,艺名袁盛忠。先是跟张盛禄学老生,开蒙学的《龙虎斗》。第一出学了就上台的是《天水关》的赵云,李世霖的诸葛亮。第二出学 《马鞍山》的钟元甫,李世霖的俞伯牙。钟元甫上场有一段原板,老汉去给儿子上坟,心中悲切,步履蹒跚。在演出的时候,他一步一颤,一步一哆嗦,颤颤巍巍表现了老汉的凄切心情,博得了彩声。这就是他入科前听蹭戏的好处,看得多,眼里有,这儿就用上了。接着又排《汉阳院》的刘晔,后面在《长坂坡》里赶场,演一个逃难的老百姓,白胡子,紫花衣,毡帽头,拿着拐棍。一般演出就是跑个过场,他却又有所发挥,他踉踉跄跄跑出来,哆哆嗦嗦跑到台口,脚一滑,一个跪窜,表现了老头心急火燎的心情和老态龙钟的形态。为这他得到增加一小枚点心钱的奖励 (在科班,学员登台演出,每天给一大枚——合两小枚的点心钱)。他进科还不到一年,就已经初露了他的艺术才华。后来他又学了《洗浮山》、《河间府》、《落马湖》的施公,《取荥阳》的纪信,《进蛮诗》的王子,入科一年多,学了不少老生戏。

  在一次练功的时候,萧长华老先生发现他的面貌、形体和声音条件适合学花脸,于是让他改花脸,改艺名为袁世海,跟孙盛文学戏。当时科里已经有好几位小有名气的花脸了,如刘连荣、萧盛瑞、孙盛文,还有裘盛戎。一些好心的师哥们劝他不要改,认为不容易唱出来。但是12岁的袁世海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老萧先生是有眼力的,他既然让我改,必然有道理; 另一方面他喜爱花脸,又是跟著名武花脸许德义开蒙练的功,他不相信自己就赶不上人家。他决心要用加倍的努力,争取在净行中占有一席地位。他嗓子的先天条件并不好,又是从学老生刚转学花脸,对发声各方面还不适应,他下狠心跟师大爷叶福海喊嗓子。排不上戏,他就在旁边仔细看,用心记,晚上自己偷偷地练,常常利用月光下的投影来纠正自己的身段表演。人家走一遍,他走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直到学会为止,而且还经常有所创造,琢磨着把他听蹭戏看到的一些好动作加进去。当时科班不许学员到外面去看戏,怕看杂了,学歪了,如果发现谁偷着出去看戏,回来就要挨板子。他豁出去挨打,也要偷偷地出去看“四大名旦”、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高庆奎、郝寿臣、侯喜瑞等前辈名角的演出。这对他后来艺术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他争取一切可能多学习,多实践。《珠帘寨》的周德威是武生、花脸两门抱,本来是高盛麟等几个武生的戏,他在私下里跟他们学会了,他们说让他演。有一次他化好了妆,管事的不同意,说: “会也不成,哪儿就轮上你了!给你个六太保。”这是没有王法的王法,管事的说了算。象这样扮上妆又卸了,搞了三回,都没上去为这,他伤心得落过眼泪。但是他并不灰心,而且还从中有所得。六太保是个靠将,科里平常象他这样学戏不久还排不上号的,很少有机会扎靠练功,他心想: 这是个好机会,不让上周德威,我扎上靠练功去。他总是能在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有利的因素。在第四次他终于争取到了演这个角色。

  他总是勤学苦练,随时准备着上。有一次唱 《连环套》,演窦尔墩的裘盛戎嗓子突然哑了,老萧先生把学过窦尔墩的都叫过来,问谁能接这个戏,别人都没吱声。“我!”袁世海举手接过来了。这时已经马上要集合上剧场,来不及排了,老萧先生和教这戏的王喜秀师哥让把那场“走边”走一趟瞧瞧。他立即走了一趟,而且连锣鼓都念下来了。这个角色他又争取到了。有好几出戏他都是这样拿过来的,这都是他下私功的结果。他有一个蔫老准儿:艺多不压身;要让人等机会,机会可不等人。你学会了,身上有,机会来了,你就能赶上;你身上没有,有多少机会你也赶不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袁世海学花脸刚一年出头,就已经成了科班里架子花脸的重要演员之一。

  学老生戏,他曾因在 《长坂坡》里扮一个老百姓,演得不错而得奖,刚改花脸不久,他在 《四杰村》 中扮演廖习冲,又一次得到奖励。他平常演戏就特别爱俊,在化妆、服装方面都尽量要好。他总要求管箱的童树泉大哥给他找一条麻丝鸾带,因为麻丝鸾带比线的骨利、精神。那童大哥也喜欢他,他个儿小,童大哥总是把他举到戏箱上站着,给他系鸾带。这次也是这样,而且还给找了件新箭衣。可是没注意箭衣长了,就在与鲍赐安、花振芳对抓头,两转身,两低头,往后一退时,正蹬在箭衣上,摔了个屁股蹾儿。出岔子了,倒好马上就要来了,可他一点儿也不慌,坐在地上,就势往后略一倾身,叫一声 “啊!”借着一锣 “仓”,一个 “亮像”,起来走了。这里他用了个即兴的表演,丝毫没露痕迹,转祸为福了, “再长一小枚!”仅仅入科两年多,就两次增加小份,这可是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