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净角侯喜瑞资料简介 执教课徒[第7页]

2017-09-20 09:56:32 影视资讯

  执教课徒

  全国解放时,侯喜瑞已是鬓发斑白的花甲老人,他对祖国的京剧艺术事业,依然忠诚不渝,矢志献身。尤其对培养造就年轻一代京剧演员,更为关怀备至。50年代,他担任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戏曲学校的京剧表演课教师。他苦口婆心,不知疲倦,先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青年花脸演员,为补充京剧净行新生力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如今,桃李遍布全国各地。入室弟子袁国林、尚长荣、李荣威、马崇仁、孙盛凯、张金波、王泉奎、杨斌昌、马鸣群、李嘉林、齐啸云、冯景昶、张关正、李吉庆、邓金昆、刘大昌、李连元、关鸿宾、许德福、杨源、张晓云等等,如今大都是京剧舞台的主力演员。不少徒中佼佼者已蜚声艺坛,还有的开始自成风格得到观众的承认与赞许。1981年,竟有一位73岁高龄的京剧教师姜涛,也诚心诚意地来向侯喜瑞磕头拜师。至于未经拜师的戏曲演员,经常登门求教问艺者,就更不计其数了。争净裘盛戎生前多次向侯老请教《盗御马》,王奎升多次请教《黄鹤楼》,石家庄地区河北梆子演员张志远、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李世贵,以及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等,都曾多次向侯老学过吐字发声和身段表演。据粗略统计,粉碎四人帮后的数年中,侯喜瑞接待登门求教的各地演员,少说也有三百多人次,有时一天竟能多达十数人,而这位九十高龄的老前辈,始终细针密线,一丝不苟地为他们讲授、示范,而且精神矍铄,谈兴盎然,使人难以置信他年事已高。

  侯老传道无私,授业无倦,始终遵循“言于先而行于后”的教学方法,主张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他教课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受益。他还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执教经验,把言传与身教概括为 “坐钟式”与“走马式”,二者串合使用,不偏无废。对学生循循善诱“爱徒如子”,师生关系也极为融洽。一位学生曾风趣地对人说: “侯老师台上扮演将相神气,台下教导学生和气”,“身为架子花,待人无架子”。近年来,他除讲学授艺外,又为中国戏曲学院整理了 “侯派”教学剧目七出之多,对丰富戏曲教学内容和继承流流风格,起到了极为有益的作用。曹禺同志在《祝词》中说: “侯老不仅是一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戏曲艺术教育家。”他受之无愧。

  1981年9月,侯老的嫡传高足李荣威,在天津演出《战宛城》,由于“马踏青苗”一场高难动作较多,李荣威虽深炙侯师真谛,但十年动乱辍演,如今能否再做冯妇,他颇犯嘀咕,唯恐一旦演出效果不好,会使驰誉遐迩的 “侯派”代表剧目遭到亵渎,为此进退维谷,晚上七点就开演了。中午十二时他还特意赶到北京向侯师求教。侯老把表演中应注意的事项,再次对他重述了一遍,要他解除顾虑,大胆去演,李荣威还是怕演不好引起议论,那时不但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广大观众。侯老看出了他的心事,想到如此带着顾虑上台,效果定不会好。为了艺术的严肃完美,为了不负观众厚望,也为了弟子的荣誉和剧目能以继承发扬,这位90高龄的老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依然决定亲赴天津为弟子把场,李荣威感动得热泪盈眶。晚上演出结束,李荣威搀扶着他敬爱的老师在前台谢幕时,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震耳欲聋。演员卸妆走出剧院后,停车场上还数百名观众,等这位齿德兼隆的老艺术家乘车远去后,才缓缓离去。

  “艺术从来就不是私有财产,它是无数前辈老人集体创造的财富。我们从前人手里接过来用了几十年,再把它传给后人,使它发扬光大,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特别是现在,老艺人经十年横祸幸存无几,得赶紧抢救啊!我们恨不得把身上的东西全留给世上,这样到了九泉才得瞑目。”这是1981年春,侯喜瑞在为他举办的舞台生活八十年纪念活动中一次座谈会上讲的。他说这段话时,感情有点激动,脸胀得通红。他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近年来,侯喜瑞在家给人说戏,不论专业或业余,不论名演员或一般演员,更不论是否相识或有无拜师手续,他都一视同仁,倾囊相授,从来不惮劳碌,不嫌烦倦。尤其可贵的是,他毫无门户之规,毫无保守偏见。《战宛城》是他数十年心血浇铸的代表剧目,一次他的学生袁国林演出前,临时请示侯老师说,剧中个别地方根据观众的反映和自己的见解,想改动一下,问老师能否同意。老师笑着回答他, “艺术没有珠穆朗玛,好唱词、好表演、好情节都是不断加工修改才越来越好的,我盼着你们演出一次比一次好,盼着你们超过我。” 说完便和弟子一起促膝交谈,研究讨论了修改方案。袁国林对此极为感佩。这样一位技艺高超、功力隽永、资历深厚而又名贯南北的艺术名家,这般的虚怀若谷、不私其艺,又怎能不使“内行外行对他都非常尊敬钦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