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朝鲜族葬礼习俗

2017-02-12 09:50:00 知识

  尊老敬老是朝鲜族人民的美德。延边、长白一带对老人葬礼尤为重视。传统葬礼程式与汉族相似,有初终、发丧、小殓、大殓、朝夕奠、吊丧、迁柩、发引、虞祭、小样(周年祭)大祥(二周年祭)、三年丧等,通过庄重的葬仪,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

  “初终”,是将临终病人安置正室,听取遗言。沐浴:收落发及剪下的指甲,装入“爪发囊”,放置棺内一角。停止呼吸后,以殓被覆盖死者全身,前置屏风,以尸体与外界隔绝。以长子或长孙为主丧人,披麻戴孝,腰系稻草或麻绳,主妇及亲属亦戴麻布冠,尸前守灵,接待吊丧客人。同时由主丧人、护丧人和司书人决定葬期,写出“讣告”通知亲友,是谓“发丧”。办丧一般为三日,也有三、五、七、九日者,以单日出丧。

  死后次日,进行祭奠和包扎尸体,称“小殓”。在执事人主持下,丧主与亲属先在遗体前进行祭奠,然后在棺内铺上殓被。为死者净面、洗澡、穿寿衣后,行饭含礼。朝鲜族的饭含仪式比汉族复杂,要用柳木匙往死者口里左中右,喂三匙大米。喂第一匙时喊:“百石”,第二匙时,喊“千石”,第三匙时喊“万石”。继之,向嘴里填三枚硬币。塞第一枚时喊“百两”,第二枚时喊“千两”,第三枚时喊“万两”,意在给死者食用不尽的粮食和金钱。然后用白布从尸体头部到下肢捆七道,上覆殓被,停放堂中。焚香、祭奠,亲属们行二次祭拜礼,小殓结束。

  死后第三天,执事人为死者穿衣,包扎,以被覆盖尸体,放“七星板”上,“七星板”即灵床上凿七个孔,如北七斗星形,故名。然后抬入棺内,盖棺曰“煞钉”(汉族称煞扣),即“大殓”。举行“吊丧”,吊唁者前来致祭,送挽幛、挽词,钱、布、酒馔之类,以示哀悼。“发引”是丧礼中最隆重的出殡安葬仪式。届时将棺材从室内抬到院中,装入丧舆,叫“迁柩”。灵柩安放丧舆中后,举行发引祭,读发引祝,主丧人(孝子)行跪拜礼二次。起灵后“担军”(抬扛青壮年)抬起丧舆,上下颠动两次,表示行拜,送葬人均行拜礼。然后担军唱起悲歌,步履一致,缓缓启行。丧舆车行列顺序是:铭旌、挽幛、丧舆(棺)、后为丧主、亲属及亲朋吊客。

  送葬途中,对于丧舆,只许换人(抬灵),不许停放。故遇有桥梁山岗或死者亲属家时,“担军”(扛夫)往往止步不前,借口索赏钱。待丧主及亲戚满足担军要求后,始继续前行。及墓地,设灵圹祭,然后下葬。葬时先以铭旌蒙棺,丧主送五方土之后,再由助葬者举土同埋之。同时树碑木志石。

  送葬者归家后,举行“虞祭”——祭木主牌位。每到周年有“小祥”之祭,二周年祭曰“大祥”(见《礼记·间传》),之后有“三年之丧”祭。过去父母丧中三年不许婚嫁,服丧期间不许食狗肉。又朝鲜族习俗,“老总角”(未婚单身老汉)不得厚葬,待如未成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