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民族”爱马情

2017-02-15 14:11:00 知识

  蒙古族常说这么一句谚语:金山银山我不爱,要带走我的骏马除非以心换!

  蒙古民族非常爱马。马以自己对蒙古民族的兴盛崛起、扬名世界作过重要贡献而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益友。几个世纪以来,蒙古人把马看作极其高贵的牲灵而爱它、敬它、宠它,把它塑成像,雕成神,把它画进旗徽和禄马之中。在诗歌、婚礼、说唱、竞赛以及各种祝赞词中,把最美好的语言都献给了马。

  蒙古马,很早就成为生产、生活以及主要骑乘和运输工具。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的三河马、锡林郭勒的乌珠穆沁马以及正蓝旗的上都河马都是蒙古马中的佼佼者。这种马,体质结实强健,不苛求过分的养育条件,以忍苦耐寒受人宠爱,一般每日可行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一匹出色的跟杆马.在与主人合作套马时,套马杆指向哪里它就奔向哪里。在追逐狂奔的烈马时,宁可自己受伤也绝不把主人跌落或造成其他不测。古代的弓马,近代的骑兵,在战争危急之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会立即伏卧,以自己的身躯来掩护主人。

  素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人,很早就已懂得利用马匹做运载或驮载工具,并向以能骑善射著称。《元史》中也说:“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这说明,生活于大漠的毡帐之民,在辽阔的草原游牧,向有精于骑射的传统。马又是蒙古民族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要把马变成工具、动力,则首先要驯马。因此,历史上驯马最早的地区便是蒙古大草原。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在养育、驯化马匹方面,总结了许多可贵而难得的经验。如在驯马时,为防止意外,要人与马保持亲和的关系,在接近马匹时,养马人往往表现得镇静、大方,动作亲切,语言温和。因为任何动物为了防止外来的伤害,都有自卫和保护自身的本能,如咬、踢、刨、奔。可想而知,当烈马离开幽静的原始草原和群体生活,到新环境后势必顿感陌生,亦必然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时,要给它以安慰、亲和,逐渐消除其恐惧心理。决不可拳打鞭笞或采取使其疲劳办法征服它。

  牧马人把接济断奶幼驹的母马称着“干粮马”或“保姆马”。通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一匹母马因病或因其它意外死亡后,其他母马非但不踢不咬未断奶的幼驹,反而主动为之喂奶。母马就象对待自己的亲驹一样.一直会把失去“母爱”的“孤儿”喂到近一岁时才断奶。马的优良品格值得人类深思。

  头马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应当说是名副其实的。头马也就是儿马,它是数百匹马群中的忠诚“卫士”。头马之所以能够统帅它的家族并使它的家族完全服从它的指挥,是它的行为与它的同类相比所不能做到的。它吃苦耐劳,勇敢善战,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它的同类所不能比拟的。

  蒙古民族从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观察到,比如狼,是牧人最痛恨的一种凶残野兽,也是牲畜最惧怕的天敌,当狼非常饥饿时,它的嗅觉会变得比指针还要灵敏,准确而迅速地向着觅食的目标行进。

  头马很清楚狼的把戏,经验告诉它,狼即使伪装的再仁慈,再善良,它的本来面目也不会相应地改变。于是,头马从不离群,警觉地在群马的外围巡逻着.随时准备着与来犯的天敌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