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石柱:一种很有特色的陵墓附属装饰建筑物

2017-05-04 17:06:00 知识

  在中国,神道石柱 (见彩图24) 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陵墓附属装饰建筑物。

  图24 神道石柱

  尽管中国的帝王在秦汉之际就在陵墓前设置阙以为标识,也有人认为南朝的神道石柱就是汉阙的演变形式,但此两者的功能虽近似,外形的差别却很大。汉阙还算是 “屋”,可神道石柱已是“柱”,一种建筑雕塑了。神道石柱主要见于南朝宋、齐、梁、陈的陵墓之前,有两根左右分列,与石兽、石碑一起形成了南朝石刻艺术。北朝的石柱目前仅见于河北定兴县的义兹惠墓,但形制已与南朝的有所区别。神道石柱又称墓表,也称华表或标、碣、表,现存的以南京东郊太平村梁朝萧景墓前的一根石柱最为精美。它通高6. 5米,柱首为覆莲式圆盖,顶上立有一只小型昂首远眺的避邪兽;中为圆柱身,刻有二十道瓜棱纹槽,在柱身上部嵌有一方形的小神道碑,刻有奇怪的反书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等23个字。在小碑的碑侧刻有一个袒肩、赤脚持花的人像,并饰以缠枝纹,其下围以绳辫和双螭交首纹。柱下为上圆下方的柱础,上部与柱身接触的部分刻有一对相向环伏的螭龙,两口共瓴含一珠,螭首有双角,四足,长尾。

  不过汉魏六朝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际,有很多的西方特有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法的东弘也传到了中国,有莲花的座和有瓜棱槽的柱式便首先出现在中国西部的碱石窟里,继而又影响到了南朝的陵墓装饰。莲花座是印度佛教特有的形式,而有棱槽的柱 (而且多是20——24条棱槽)则是希腊特有的形式,而柱顶的辟邪又明显是受了波斯狮子造型的影响,这一切,加上汉魏风格的纹饰雕刻,便融合成了一种既奇特又和谐的全新艺术风格,它是中国能工巧匠们的全新创造。即便仅从形式上来看,柱身与柱顶、底座之间也是有放有收,有疏有密,有建筑有雕塑,比例恰当,造型美观,异常精巧。

  神道石柱在北朝仅见一例,它是位于河北省易县的一处纪念性石柱,上面刻有 “标异乡义兹惠石柱颂” 的字样,是北齐年间为标记战死遗骨而立的。它的作用和南朝神道石柱相同,都是墓的标识,只不过前为义冢而后为帝王陵墓。同样作为墓表,它的形制和南朝的石柱又有所不同: 它基本上保持了汉代以来墓表的形制,在莲瓣柱础上建立起形体耸秀的八角形石柱。与众不同的是在柱顶置一平板,板上雕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小小石殿。石殿为四阿顶,檐间雕有瓦陇、瓦当,檐下有四根上下略有收分的梭形立柱,上托大斗,有门有窗,莲瓣形的券门里竟雕有一尊精致的小坐佛,极为精美。石殿以下的柱身三分之一以上处为四边形柱,碑文就镌刻在上面; 下面则为截面的八角形,柱身自下向上逐渐收小,下部则是宝装莲瓣的底座,最下为方形柱础。整个石柱总高6. 65米,既稳重又俊秀,既庄重又不呆板,除了莲座以外,是以传统的风格为主的一种纪念性建筑雕塑,装饰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