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南朝陵墓石兽》赏析

2017-05-13 22:44:00 知识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被异族所占领,晋室东迁,引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南移,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艺术上都有赶超中原之势,南朝成了传统汉文化的继承者、主导者。在雕塑艺术上,尽管南北双方都在竞相凿造佛龛、塑造佛像,但是在历尽沧桑之后,南方的寺院造像和龛窟遗迹已是凤毛麟角,能与北方那许多规模宏伟的佛教石窟相比美的,应推是南朝陵墓前的那批石刻群了。

  南朝的石刻群是指分布在宋、齐、梁、陈这四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刻,它们散布于江宁、句容和丹阳一带,大约有近三十处之多。依照南朝的规制,帝陵和王公的墓在葬式上大致相同,都是在陵墓前的神道旁设置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各一对,只是石兽的形象不同而已。这种石兽分为麒麟、天禄和辟邪三种,在帝陵前采用的是天禄和麒麟,它们都是传统中所说的灵异瑞兽,象征着贵人的出现,同时也显示出一国之尊的无上威严。而王公的墓前则设置以辟邪,也是为了表示墓主生前的显赫地位,但和帝陵有着尊卑的区别。这种区别,一般认为有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无角者则称为辟邪。不过,这种说法并不统一,甚至有的相反,或统称其为辟邪者也有之。其实,就其形状来看,它们都应属狮子的一族,是狮子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变体。梁思成先生考证说:“中国六朝石兽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所未晓者,则其传流之路径及程序耳。”这是非常准确的。因为狮子本非中国所产,它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的。在很多的宗教里,它的形象被赋予了无比的神力而成为一种象征。从南朝的墓制及石雕神兽的形象上分析,可以确定它是承自汉代的遗风,再向上追溯就要传自西方,而非独创。但南朝在这项特殊的造型美上,却是匠心独具,它们不是对狮子形象的真实再现,而是对其作了极度的夸张,非常富于装饰性。这样的形象,不用说是空前的,而且在其后世就消失殆尽,再没有出现过。这一类狮族石兽的形象很怪异,它们都是用一块巨大的整石凿雕而成,它们昂首挺胸,怒目雄视,全都大张着口,仿佛是在向天怒吼,巨口中长舌卷垂至胸,有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它们都作大踏步迈进的姿态,雄伟的躯体和粗壮的四肢,矫健的作S形屈曲的体态充满了活力,体现出猛兽凶猛、好斗和沉着机警的性格。它们的肋下都有一双飞翼,带有明显的异国情调,但它们虽有翼而绝无轻灵欲飞之感,而是强调了它怪诞而神秘的能力。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以几何化的线条,将它们的形体表现得稳重浑厚,简洁明快,此外在身上的多处还刻饰出了若干连珠纹、蕙草纹、涡状纹,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在这些石兽中,刘宋时期的风格还比较质朴; 齐、梁时期的风格雄浑伟健,艺术价值最高; 陈代的石兽则在工艺上精熟有余,过于细腻而失之纤巧。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一批石兽是以它们特有的神秘和怪诞而在中国雕塑史上显示着一种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