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传故事:悉达多从出家到成佛的这一段经历

2017-05-08 22:56:00 知识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叫乔答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一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者”,悉达多含义则是“成就者”。当他成道以后又常被简称为 “佛陀”,意思是“觉者”或 “觉悟真理的人”,佛教的得名也便缘于此。

  年轻的悉达多不愿按照父亲的安排去做一个有文治武功的君王,而是困惑于当时动荡不安的形势,感触于人生的种种苦难,不满于阶等森严的社会,他善于思索,萌生了出家苦修的念头,要去寻找一条解脱的道路。据说他曾出游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看到的都是生、老、病、死这人间一切苦难的象征,悉达多心烦意乱,打马回宫,似乎受到了启示,他觉得世事无常,人生如幻,愈加坚定了出家以寻求最高真理、求得大彻大悟的决心。于是,在一天夜里,悉达多抛妻别子,悄然出宫,舍弃了世俗的荣华,走上了苦行的道路。他在一个森林里脱去了王子的华服,换上了粗布衣裳,剃光了须发,终于成为一名修道者。

  在那以后的六年里,悉达多在尼连河旁的密林里减食苦行,又曾到摩揭陀国去寻访高隐者学习禅定,然而均未获得真谛,反而被饿得形容枯槁、肋骨毕现,有如骷髅。幸亏有一位牧女以乳糜供养了他,才得以侥幸不死,恢复了元气。但一直与他同行的五个侍者却失望地离开了他。悉达多却矢志不渝,在一棵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根除一切杂念,澄思静虑,思考人生得到解脱的真谛。在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中,他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魔障,最后终于豁然开朗,彻底觉悟成道,乔答摩·悉达多成了获得无上大觉的佛陀。悉达多成佛之后,来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寻找原先弃他而去的五位侍者,向他们宣讲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提出了通往佛家最高境界“涅般”的修行之路。五位侍者被释迦的说教所吸引,投入了他的门下成为他最早的弟子,这就是佛教所说的 “初转法轮”。以后,释迦牟尼又带着他的弟子们在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传教说法达四十五年之久,直到他八十岁时才圆寂于拘尸那迦城。但他的弟子们仍在游化四方、敷演佛法,以后又经过弟子们的六次集结和阿育王、迦腻色迦王借助王权的大力弘扬,终于使佛教的地位得以确立。悉达多从出家到成佛的这一段经历,被称为是佛传故事。

  如果去除佛经中和传说里的种种荒诞不经的说法而综观释迦牟尼的一生,实际上他是一位以自己行为去实践、去探索真理的智者、学者和思想家。因为依照佛教的定义,佛,就是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都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自己已经大彻大悟,而且还要帮助众生也能够觉悟。佛教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区别仅仅在于:“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而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谁要是能达到那种至高境界而三觉圆满,谁就是佛。

  乔答摩·悉达多以他一生的追求印证了这一点。倘若拂去笼罩在这位“释迦族的圣者”头顶上眩目的光轮,我们就能认识一位真实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