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蛮三十七部与宋代自杞国[第6页]

2017-06-05 11:02:46 知识

  五、乌蛮三十七部与宋代自杞国

  902年南诏灭亡。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为主体的乌蛮三十七部支持下,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政权。

  大理国建立后,分封彝族贵族为大小封建领主,彝族大小领主受封以后,负责对大理国王纳贡、征发本领地内的兵役和劳役。大理国同时通过与彝族首领会盟的方式,加强对乌蛮三十七部地区的统治。《南诏野史》记载,乌蛮三十七部的地区除落恐、溪处、思陀、铁容(在今红河县) 等少部分为和蛮等民族外,其余均是滇东滇东北、滇中、滇南及黔西的乌蛮。现存于曲靖市一中,立于971年的段氏与乌蛮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记载了大理国王段素顺讨伐平定东方几个起事部落后,汇合乌蛮三十七部首领在石城(今曲靖市麒麟区) 会盟立誓,并颁赏赐职的史实。1961年,该碑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100年,大理国政混乱,社会动荡,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彝族“些摩徙” 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些摩徙”以今滇东弥勒、泸西、石林地区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建立了重要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统辖范围东至师宗、泸西、罗平及贵州兴义,西到江川、阳宗乃至昆明东郊,北达今陆良、曲靖的广大地区。1260年,自杞国为蒙古军所灭。自杞国大约延续了160年历史,几乎与南宋王朝相始终。

  宋时的自杞国位于滇东富庶之地,坝区农业和山区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自杞国以贩马致富,以贸易立国,每年在广西邕州横山寨和宜州与中原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自杞国东与宋朝毗邻,西接大理国,成为大理政权与宋王朝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与枢纽,为开发滇东地区作出了贡献。

  自杞国政权的建立者“些摩徙”,也就是“徙莫祗蛮”,是南北朝时期从叟、昆明族群中分化出来的。唐代初年,“些摩徙”与乌蛮为同一民族群体族系,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对彝族的一种称呼,至明代被称为“罗罗撒摩都”。今有研究者认为,现昆明东郊仍自称为“些摩都”的彝族,在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称之为“子君”“子间”“子精”。子君是对“自杞”的同音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