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交通习俗

2017-06-05 11:31:27 知识

  一、最早陆上国际大通道:西南丝绸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秦汉时期分布在西南地区彝族等民族先民共同开辟的,是中国最早开辟的陆上国际大通道,比中国北方丝绸之路要早60年。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在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来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才知道中国西南地区早就存在着一条自成都经云南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蜀—身毒(印度) 道,这就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五尺道,二是灵关道,三是博南山道。主要经过滇东北、滇北、滇中、滇西等地彝族聚居区,它的大体走向是从四川成都开始,在川、滇之间分为东西两线。东线叫五尺道,最早开凿于秦汉,因道宽为秦代的5尺而得名。五尺道从成都出发、经宜宾进入盐津、昭通,过曲靖、昆明、楚雄然后到达大理。西线叫灵关道,从成都经雅安、越西、喜德、西昌、攀枝花,进入云南永仁,过大姚后到达大理。博南山道是两道汇合过澜沧江后到今天保山的道路,因途经博南山而得名。博南山开通后,从大理经保山、腾冲过缅甸北部到达印度东部的川滇印道,就成了中国联系南亚和西亚地区重要的陆上通道,为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南诏国时期南诏都城阳苴咩城

  南诏时期的交通十分发达,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是中原联系南部、中南半岛地区以及印度的重要中转站。北至大雪山道从今大理经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至西藏芒康分道,西道经拉萨通达印度噶伦堡,东道入四川经康定达成都。南至海上道从今大理进入保山后南下,经德宏地区进入缅甸达杰成(元代称“江头城”),再往水路或陆路沿伊洛瓦底江至孟加拉湾出海,是南诏联系中南半岛地区的交通动脉。南诏时期开通了今云南腹地南下西双版纳至中南半岛中南部的道路:一条从今大理或楚雄经景东、镇沅、普洱到达景洪,元明时期称为“贡象下路”,另一条是元代以后由昆明经建水、元江通达景洪的道路。近代建昆明至景洪的公路大体沿此道。

  三、元王朝时期彝族地区的交通枢纽站赤

  元王朝在各地彝族地区普遍设置了“站赤”。“站赤”就是设置于各地的交通驿站,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交通路线站点。

  元代各地彝族地区驿站交通网四通八达,主要的交通驿道有九条:一是昆明经昭通至宜宾道。这条道路的路线有两道:一条是昆明经嵩明杨林、马龙等11站到达昭通,另一条是昆明经嵩明杨林、会泽等7站抵达昭通。两道在昭通会合后,经四川盐津、定远等地抵达四川宜宾,再由水路到重庆。这条道路大致沿袭了前代的石门关道,元代在此道上设置了若干驿站,此道后来迅速成为云南通往四川、重庆的重要通道。二是昆明经昭通达泸州道。这条道路的走向是从今昆明经嵩明、马龙、曲靖和宣威,入贵州经过威宁、赫章、毕节,再经昭通镇雄过四川叙永、纳溪抵达泸州,前行西北可到成都,前行东北可达重庆。三是昆明经安顺达黄平道。这条道路从昆明出发途经嵩明杨林、马龙、曲靖、普安、安顺、贵阳、黄平到达贵州镇沅后直通中原。近代修建贵阳到昆明的公路和铁路,大致沿袭此驿道。四是昆明经楚雄、大理至景洪道。这条道路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昆明经楚雄、大理过景东、镇沅、普洱至景洪,这就是明代史书中记载的“贡象下路”;另一条是从昆明南下经建水、元江、普洱至景洪,向南可达泰国和老挝北部。近代修建昆明至景洪的道路,大致沿此条驿道修建。五是昆明经四川凉山至成都。这条道路共设置了24站,沿途经过楚雄武定、四川会川、德昌、建昌各路直达成都。近代大致沿此道修建了成昆铁路,经这条道路从昆明达成都只有1300公里,建成以后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线。六是昆明经通海至蒙自道。这条道路从昆明经晋宁、江川、通海、建水到蒙自,继续南下可到越南河内,此道基本上沿袭了唐代安南通天竺的南道。七是昆明经楚雄、大理至保山道。这条道路从昆明经安宁、楚雄、大理到保山、德宏,前行可达缅甸中北部。抗战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沿袭了元代以来的此条驿道。八是昆明达南宁道。这条道路有两条支道:一条是从昆明经晋宁、澄江、石林、陆良、师宗、广南、富宁达南宁,另一条是昆明经晋宁、江川、通海、建水、开远、广南、富宁、广西靖西达南宁。现代修建的昆明至南宁的公路大体沿袭此道。九是北至大雪山道。走向是从今昆明经楚雄过大理达滇西北入四川或西藏,东经康定、天全、雅安到达成都,或西行至西藏拉萨。此道在南诏时期已是重要通道,宋代是大理国联系成都与吐蕃的重要交通线。

  这样,以昆明为中心途经彝族地区的交通网在西南地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仅打通了云南与四川、贵州、重庆、广西乃至中原等地的联系,也开辟了云南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

  新中国成立前,彝族人的生产交通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力和牛马等牲畜劳作。彝族交通除步行外,其代步工具主要以马为主,人背或马驮牛拉,马或牛等牲畜在彝族交通运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彝族人的生产方式逐渐改变了,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用机械等也走入彝家,成为彝族人普遍的代步和生产工具。虽然彝族大部分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自行车、运输车代步或以车作为交通或运输成为主要工具,但目前仍有部分高寒山区或住高山的彝族仍然还人背或马驮,交通或运输状况还有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