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英勇参加民族解放

2017-06-05 18:02:42 知识

  南诏大理国时期,积极开拓边疆,数次打退境外民族和国家的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的领土完整。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高度重视边疆主权,西南边疆地区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清代末年,由于晚清王朝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多种形式的侵略,云南的领土完整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鸦片战争以后,彝族人民与其他云南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保卫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使我国西南边疆的领土长期保持完整,这一历史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一、近代彝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一些所谓的探险家纷纷来到云南,考察地形、民族、文化等情报资料。同时,大批的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涌入云南各民族地区传教,伺机收买人心,搜集情报,为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服务。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入彝族地区。1884~1885年,英、法两国就对西南各省包括彝族地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展开侵略活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云南更成为英、法等国利益的角逐场所。一些帝国主义“传教士”深入各彝族地区进行各种阴谋活动。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日益加深与反动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各地彝族人民不断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反奴隶制压迫的斗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856~1876年,云南哀牢山区爆发的彝族农民李文学领导的农民起义;1895年,云南元阳、金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多次抗击侵入滇南边疆的法国侵略军;1903年,云南个旧锡矿彝族矿工和农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斗争;自1912年开始的云南武定环州地区彝、傈僳等民族人民进行的长期反土司斗争;1914~1916年,四川冕宁、越西一带彝族爆发的一次有组织的反抗奴隶制起义,提出了“废除抽子女制度” “取消无偿劳役”、“取消‘杂布达’ (强制性高利贷)”等口号,参加者万余人,给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影响十分深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川、滇、黔等省相继建立了党组织。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直接展开了新的革命斗争。1934年,四川越西的彝、汉民族发起反对国民党军阀的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过彝区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同年5月下旬,刘伯承率领红军先遣队由冕宁北上抵达拖乌彝族聚居区,在海子边与黑彝果基头人小叶丹按照彝族传统习惯,杀鸡喝血酒,拜为结盟兄弟,并把绣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 (果基) 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的武装。小叶丹护送红军通过彝区,顺利走出大凉山,为红军北上横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使“彝海结盟”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民族关系史和革命史的典范而家喻户晓。在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期间,云南的彝族人民也为红军长征献上一片深情,助了一臂之力,和国民党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各地群众反蒋发内战斗争的深入,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在配合人民解放军正面作战和缔造新中国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长征过云南,共有两支队伍穿境而过。第一支是包括党中央机关在内的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2月从“鸡鸣三省”的威信县进入云南,途经威信、镇雄、巧家、平彝(今富源)、曲靖、沾益、寻甸、马龙、嵩明、宣威、会泽、东川、富民、禄劝、武定、元谋、官渡、西山等县区,5月初在禄劝金沙江皎平渡口胜利渡江北上。著名的扎西会议就是1935年2月9日在威信县扎西镇召开的。第二支是红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1936年3月6 日从滇东北的彝良县进入云南,途经彝良、镇雄、富源、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禄丰、楚雄、牟定、镇南(今南华)、大姚、姚安、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县区。4 月25日顺利从滇西北的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5月初离开中甸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从两支红军主力经过的地理方位我们不难看出,滇东北的彝良、镇雄、威信,滇东的宣威、曲靖,滇中、滇北的楚雄、大姚、禄劝等地都是彝族世代聚居的区域。红五军团堵击国民党追兵战斗过的禄劝撒营盘,红九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而牵制敌军的东川、宣威一线,都是彝族世居之地。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击退敌军追兵时,得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彝族人民或为部队捐粮筹粮,或当向导,或做翻译,或当船工帮红军渡江,或积极踊跃报名参军,有的还为保护红军伤病员而献出了生命。彝族同胞对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给予极大的帮助,为挽救中国革命立下了功勋。当然,这与红军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以实际行动和铁的革命纪律与彝族建立良好关系是分不开的。

  时过境迁,红军当年停留过或战斗过的地方,如扎西会馆、皎平渡口、龙街渡口等,今天已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区和景点,成为当地新型的经济发展项目和经济增长点。

  三、彝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杰出贡献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包括彝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赢得了残酷战争的最后胜利,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彝族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初期,日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消耗战,将黔、滇、川、陕作为战略大后方和战备基地。 1941年,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并迅速将战争扩大到东南亚,并通过缅甸侵占了我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云南不仅担当起了支持全国抗战大后方的历史重任,也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尤其滇西成了抗战的重要指挥枢纽和物资运输中心,包括彝族人民在内的云南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彝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硝烟烽火中。在长征中追随红军北上抗日的队伍里,在徐州会战的抗日前线,在修筑滇缅公路的抗战群众中,在阻击日军于怒江以西的滇西抗战中,勇猛善战的彝族将士和憨厚质朴的彝族民众都在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滇军彝族将士的抗战事迹有口皆碑,流芳百世。

  滇军是在军阀混战中,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官兵为骨干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军队,直接受云南地方实力派的领导和指挥,历经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4位军政统帅不同时期的苦心经营,使滇军成为民国时期一支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的精锐军队。在辛亥起义、护国首义、抗日战争、海城起义、长春起义、云南和平解放等战争中,滇军为民族的生死存亡、为正义的抗争演绎了一段威武不屈的精彩历史篇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大举侵犯我国华北、华东地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龙云奉命组织滇军出滇抗战,组建了以卢汉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约4万人,奉命远离家乡开赴中原抗战第一线。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于1937年10月5日从昆明誓师出征后,途经长沙、武汉等地,于1938年4月21日抵达鲁南徐州,旋即投入到以争夺台儿庄为核心的徐州会战。在陈瓦房、五圣堂、邢家楼、小庄、禹王山等地的台儿庄周边地区,与机械化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滇军将士生死与共,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以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反复肉搏,没有一个人因胆小而退却,没有一个人因怕死而逃跑。最终以近半牺牲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军攻克台儿庄直取徐州的战略阴谋,赢得了滇军“国之劲旅”的美誉。

  出滇抗战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不仅滇军统帅龙云、军长卢汉是彝族,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182师师长安恩溥、184师师长张冲均为彝族。在上万人的抗日阵亡滇军将士中,不仅有像1080团团长龙云阶、1085团何起龙营长这样的彝族军官,还有许多彝族同胞为抗日救亡的民族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长眠于中原大地的无名英雄。

  张冲,彝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践行“云南新政”,在龙云支持下,以“移卤就煤”方式创建一平浪盐矿,提高盐量生产,改善民众生活和督办弥勒、泸西一带水利工程,兴水利促农业发展的举措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该盐矿和当时兴建的水库至今依然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弥勒之所以发展成为当今烟(红河牌香烟)、酒(云南红葡萄酒)、糖(竹园红糖) 的生产基地,这与张冲70余年前在此兴建弥勒太平水库是分不开的。张冲因有水利工程工作经验和9次考察金沙江虎跳峡的经历,曾在新中国成立初就首先提出了开发虎跳峡、滇中调水、引金入滇的设想,这与今天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旨在引金沙江之水解滇中之渴,并以引入的金沙江水冲刷滇池,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污染问题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滇中调水工程建设规划》不谋而合。

  四、彝族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疾苦,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随之开始了历时四年的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彝族人民也相继开展了反蒋反内战的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积极推动了云南的解放事业。

  1947年7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提出了“开展全省武装斗争”的口号,派遣大批干部深入各地,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2月在建水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大规模武装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禄劝彝族游击大队、楚雄镇南县(今南华县) 彝族罗宗荣和起贤亲领导的“三抗”大队、路南(今石林县) 彝族毕恒光为首的圭山游击队、永胜县彝族余海清领导的凉山夷务支队等彝族游击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在彝山大地蔓延燎原。

  1948年2月,党组织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滇东南地区发动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起义,组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弥(勒) 泸(西) 根据地。5月中共滇南工委在元江发动撮科起义,组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建立了哈尼族、傣族、彝族聚居地区的滇南根据地和思(茅) 普(洱) 根据地。8月,宣威宝山中学、沾益播乐中学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滇东北地委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馄支队,建立了彝族、苗族聚居地区的滇东北根据地。11月,中共滇中地下党组织发动峨山中学起义,组建峨山游击队,建立了彝族、哈尼族、回族杂居地区的滇中根据地。1949年3月,中共滇西工委祥云分委以征兵、征粮、征税的名义发动祥云马街起义,组建滇西人民自卫团,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滇西根据地。

  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云南及黔东南、桂西各族人民的游击武装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下辖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到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起义前夕,边纵主力部队发展到4.5万余人,县区游击队发展到10万余人。在云南建立了包括弥泸根据地、开广根据地、罗盘根据地、滇南根据地、思普根据地、滇东北根据地、滇西北根据地、滇西根据地、滇中根据地和滇北根据地等10个根据地,相继武装解放了61 座县城,在全省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有力地配合南下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在云南的有生力量。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众多的彝族游击武装力量,开辟了诸多彝区根据地,参与了许多游击攻坚的解放战役,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同风雨共患难,为云南全省的最终解放和加快大西南的解放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路南圭山、弥勒西山彝族起义的枪声,传承红军长征时“彝海结盟”的誓约,为建立统一完整的新中国政权,打响了解放云南的第一枪。

  五、卢汉云南起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彝族儿女中涌现出很多像龙云一样的爱国将领。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促进云南全境解放中作出重要贡献。其中,罗炳辉、卢汉、张冲等将军以及曲焕章就是典型的代表。

  卢汉(1895~1974年),原名卢邦汉,字永衡,彝姓吉狄,属凉山吉狄姓黑彝家族成员,1895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炎山西达村(现属炎山区中寨乡)。卢汉是中华民国末期云南地方军政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是领导滇六十军赴鲁南赢取台儿庄大捷的滇军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是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的领导者,推动云南和平解放和祖国西南省区解放事业进程的关键人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此时仍然被国民党政府所控制,蒋介石还企图把昆明建成“最后的反共基地”。在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于12月初从广西百色地区向云南挺进,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发表《解放川黔滇康四省四项办法约法八章》(即《四项忠告》),内有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第二十军余程万部等蒋军驻昆嫡系部队拥兵要挟,国民党特务暗中监视破坏的情形下,身为云南军政首领的卢汉,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毅然领导和发动了云南起义的精彩历史篇章。

  1949年12月9日,在设计扣押软禁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张群、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宪兵西南区指挥李楚藩、空军第五军区副司令官沈延世、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省站站长兼云南省绥靖公署保卫处处长沈醉等8名在昆国民政府军政大员的前提下,身兼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的卢汉,在昆明率领所属滇九十三军、七十四军、保安团队和省、市政府于当晚10时通电全国,举行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 12月11日,成立云南人民临时军事委员会,卢汉担任委员会主席,主持开展了镇反肃特、整编部队、维护治安等工作。

  卢汉起义后,蒋介石任命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指挥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于12月16日从昆明郊区向市区反扑进攻。卢汉根据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电令,指挥滇军起义部队和3000余人组成的昆明义勇自卫总队投入昆明保卫战。在二野五兵团第四十九师的围攻援助下,经5天的奋战抗击和防线坚守,击退了敌军的进攻,赢得昆明保卫战的胜利,巩固了起义战果。

  卢汉领导的昆明起义,使蒋介石集团控制云南的计划完全破灭,以实际行动影响并导致了西康刘文辉、四川邓锡侯的起义,有利于人民解放军执行中共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起义还使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的损坏,减轻了云南全省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加速了云南全境和祖国西南其他省份的解放进程。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1897年12月,出生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身经百战,是一个由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典型。历任北伐军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二纵队司令员,十二军军长、第九军团军团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淮南军区司令员。安徽省主席,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等职。

罗炳辉
罗炳辉

  罗炳辉自幼受尽地霸欺凌,立志从军,14岁时离家出走,意欲投奔军营,行至半路,被家人追回。1914年11月,16岁的罗炳辉再次出走,徒步到昆明,几经周折,当上候补炮兵,由于他学习刻苦,很快被转为正式兵。 1920年考取唐继虞随军士,不久升任为副官,随唐继尧、唐继虞等人出走香港。在途中和驻港期间,目睹了英、法、日各帝国主义者欺侮中国人民的种种情景,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思想,决心投奔孙中山,寻求救国救民道路。

  1922年5月,罗炳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随滇军朱培德部到江西后,即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作战勇敢升任营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因对国民党不满被编遣,出广州,赴上海,四处奔走,寻找出路。1929年2月回南昌,正打算组织一支队伍,适逢吉安绅商代表请他出任靖卫大队长。4 月,正式任吉安“八乡联防”靖卫大队长。活动在江西的工农红军保护人民的行为,引起了他的注意,因而消极“围剿”,被国民党指控“通共”。同时,他的行动也引起共产党的注意,即派中共党员赵醒吾做他的工作。7月9日,由赵醒吾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5日凌晨,罗炳辉率靖卫大队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吉安起义”。起义军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五团,罗炳辉任团长。

  1930年初,罗炳辉部相继扩编为红第六军第二旅和第十纵队,他先后任旅长和纵队司令员,2月和6月,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二七”会议和长汀会议。7月,被任命为红十二军副军长,不久升任军长。10月参加攻打吉安。11月参加第一次反“围剿”,在第三军配合下,歼敌9000多人,活捉张辉瓒。次年1月,十二军正面攻击国民党谭道源部,与兄弟部队一道,歼敌6000余人。两次战斗缴获各种武器2000多件,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 的胜利。4月至9月,分别受命参加第二、三次反“围剿”。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罗炳辉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并获“红星” 勋章,1932年2月19日,红军福建军区指挥部成立,罗炳辉任指挥。2月下旬,奉命率十二军攻克盘踞武平、上杭之敌,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写了社论,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又参加著名的漳州战役、水口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均取得战绩。次年10月,红九军团成立,罗炳辉任军团长。接着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担任主力部队的右侧掩护任务,在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时,付出了重大代价,翌年1 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红九军团担任警戒任务。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九军团打狙击,断后作掩护,主力部队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九军团仍牵制敌人,保证了主力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4月3日至4日,九军团以3个团打垮了黔军7个团,粉碎了敌人1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继续西进。5月2日,九军团攻克云南会泽县城,筹款10万元,扩军1500人后,于7月渡过金沙江,打破了敌人“在会(泽) 巧(家) 地区歼灭罗匪”的美梦。6月,重病的罗炳辉奉命攻占天全要隘,粉碎了敌人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预谋。此后,已过草地的罗炳辉部,在张国焘的强令下南下,几经周折,历尽艰辛,终于到达陕北。

  1938年1月,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任统战组长,负责抗日前线国民党六十军的统战工作。10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扩大) 会议。随后,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协助陈毅活动于南京、镇江一带。次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7月,任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9月初,他率五支队挺进(天) 津浦(口镇) 路东,很快打开路东局面。1940年3月,他奉命率5支队增援津浦路东,击溃韩德勤部常备十旅,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使路东、路西迅速建立了人民政权,开辟和巩固了淮南根据地,淮南根据地建在国统区的心脏部位。因此,罗炳辉受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

  皖南事变后,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师长张云逸一道,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完全控制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下半年,罗炳辉任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1945年1 月,抱病的罗炳辉被中共华东局指定为淮南军区党委代理书记。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茨组织日伪军1万多兵力向津浦路西大举进攻,同时向路东大“扫荡”,罗炳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每役必写战斗日记,总结敌人的优点和我军的缺点,采用“梅花点式纠缠战术”与敌周旋,大量歼敌,粉碎了冈村宁茨的“扫荡”计划。

  日本投降后,罗炳辉任安徽省主席。1945年9月,华中野战军第二纵队组建后,罗炳辉任司令员。11月13日,他率部在金山庄伏击国民党北犯之敌,歼敌4个师,俘敌副师长余怀安以下4000余人,敌人败退界河镇,是夜,歼灭界河守敌,入鲁首战告捷。

  1946年1月5日,朱德致函罗炳辉,肯定了他8年抗战中的功绩。8日,徐州之敌兵分3路,向鲁南进犯。陈毅、罗炳辉指挥二纵队歼敌2000多人,迫使郝鹏举在台儿庄起义。4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第二副司令员。他多年征战,积劳成疾,中共中央十分关心他的健康,毛泽东5月 20日写信关心他说:“你身体有病,望多休养。留得青山,是很要紧的。”6 月上旬,罗炳辉带病指挥攻打枣庄王继美部,至歼敌2300人,毙王继美,俘国民党十九集团军临枣地区指挥官王纲以下1400余人。

  1945年10月罗炳辉率部北上山东,转战鲁南,1946年6月21日病逝,终年49岁。29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政令,将安徽省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1950年,陈毅主持在山东临沂为罗炳辉重建陵墓,朱德题词:“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刘少奇题词:“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周恩来题词:“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1997年,在纪念罗炳辉诞辰100周年时,江泽民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

  罗炳辉被赞颂为传奇式军事家。在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中,他正确执行毛泽东“诱敌深入”思想,使红军活捉敌师长张辉瓒,被毛泽东赞誉为“牵牛鼻子的能手”。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他指挥红军快速游击转战,被红军官兵称为“神行太保”“罗炳飞”,周恩来更称他为“战略骑兵”。他既因在战场上能准确判断出敌军炮弹落点,被称为“炮弹不敢碰的军神”,又因在长征中指挥红九军团独立行军作战52天建立奇功,被称为“游击专家”“独立之旅”。罗炳辉军旅生涯还有一个亮点,即他不仅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出色,而且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也颇有建树。《中共党史人物传》一书这样写道:“罗炳辉遵照周恩来指示,以云南同乡和滇军故旧的身份,成功地进行了对卢汉军长、184师张冲师长和1081团团长潘朔端及广大中下级军官的统一战线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曲焕章,字星阶,“云南白药”创始人。1880年出生在江川县后卫赵官村一个彝族家庭,后迁居通海、昆明。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

  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创制“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1916年,经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白药列为优等,允许公开出售。1923年,任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唐继尧赠“药冠南滇”匾额。1930~1931年,曲焕章请清末举人周松年代笔,编著了《曲焕章草木篇》一书。1931年,在昆明金碧路扩建“曲焕章大药房”。1932~1933年,又编著《曲焕章救生录》一书,并以曲焕章大药房的名义出版。

  1935年5月,蒋介石在云南省政府接见了曲焕章,曲焕章赠送了500瓶 “白药”给蒋介石,蒋介石亲自题书了“功效十全”的匾额。1937年9月,云南各族人民热烈欢送国民党六十军抗日将士奔赴前线,曲焕章慷慨地拿出3万瓶“百宝丹”赠送给第六十军全体官兵。1933~1937年,“百宝丹”在省内外、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和国外设有分销店或代销点,远销港澳东南亚各地。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中央派人接往重庆,因不愿为国民党政府所用,拒绝传授药方,于同年8月在重庆被害身亡,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