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

2017-06-26 18:34:44 知识

  叙述满族的故事,首先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东北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山黑水”。

  所谓的“白山黑水”,指称的是长白山和黑龙江,现在通常用这个词泛指我国的东北地区。那么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金史·世纪》云: “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长白山主峰是东北最高峰,而黑龙江是东北水系最重要的入海口。虽然“白山” 与“ 黑水”并不是东北地域的中心,但自古以来,它们却一直是东北地域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所以如此,就和满族有关。满族的先民,就发祥于长白山及其余脉的山林地带及包括松花江流域在内的广义上的黑龙江流域。

  长白山天池,松花江源头

  黑龙江水系图

  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满族先民渔猎采集的具体场景,但我们可以猜想,在这一片蛮荒的、清朝又被人为“封禁”的“苦寒之地”上,直到近代以前,人类种群在数量上或许并不高于熊虎狼獐。然而,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千年光阴之中,令华夏文明史家惊讶的,是从这片辽阔的森林地带走出来的“野蛮人”的事迹,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书写华夏文明的历史。

  追溯满族先民经历过的历史故事,渤海国是第一节恢弘的篇章。

  7世纪的时候,肃慎的后裔——粟末靺鞨部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这个集团的名字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地域——粟末江流域。“粟末”之名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的实际含义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这群满族先民的活动最早记载于《魏书》之《勿吉传》。

  靺鞨人与高句丽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彼此的冲突不断,但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高句丽占上风。到了隋朝初年,一部分不愿屈服的靺鞨人向西南方迁徙,脱离高句丽的控制,迁移到了辽河流域。唐总章元年(668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将高句丽国灭掉了。为控制高句丽遗民及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唐朝强行将 “粟末靺鞨附高丽者”迁徙到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而这部分粟末靺鞨人的部落酋长,就是后来渤海国创立者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

  据《旧唐书·渤海传》记载,乞乞仲象一家在营州共生活了30年,营州也是大祚荣的出生地。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人首领在营州举兵反唐,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率靺鞨人参与。唐武后神功元年 (697年),契丹叛军为唐军所败,武则天施展手段,假意对这些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封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还谎称要赦免其罪,但不久女皇就下令唐军攻伐靺鞨部。就在这时,恰好乞乞仲象去世了,于是年轻的大祚荣就继任为部落的领袖,他率领这群靺鞨人逃回了“粟末故地”,也就是松花江流域。周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 筑城定都,称靺鞨国王,国号大震,此为渤海国肇始。唐武后久视元年(700年),年仅20 多岁的大祚荣率领族人与唐军决战,竟取得完胜。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朝派遣使臣出使大震国,大祚荣遂借机与唐修好,还把自己的王子送到长安去当人质。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受封后改国号为渤海,从此渤海政权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粟末靺鞨人实行自治的羁縻州,向唐朝朝贡,但唐朝实际上没有权力过问渤海的内部事务。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渤海每年仍向唐朝朝贡。据《大唐六典》记载,渤海进献的方物有鹰、马、海豹皮、乾文鱼、玛瑙杯、昆布、人参、朝霞绸、鱼牙绸、牛黄、金银、金银佛像、白附子、虎皮等物,皆为当时的东北土特产。

  渤海国鼎盛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三州、一百多个县,辖域辽阔,自东北平原直抵太平洋,包括今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史称“海东盛国”。

  渤海初期以旧国(今吉林敦化) 为都,后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再迁至上京龙泉府,而后都城又迁移好几次,但终究以上京龙泉府为都最久,历160多年。渤海上京龙泉府的遗址位于今天镜泊湖附近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太祖天赞五年(926年),渤海国为辽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