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排球比赛规则人数 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2016-12-10 14:15:04 体育

  目前,排球比赛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强,喜爱排球运动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在我国,中国女排连续五次获得世界冠军,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排球热”,排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

  排球运动及其特点

  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的集体项目。比赛在长18米、宽9米的场地上进行,中间以球网隔开(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正式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比赛时双方各有六名队员上场,比赛不受时间的限制。规则规定只有拥有发球权的一方才能得分,某方先得15分为胜一局,如果双方打成14平时,则延长比赛,至一方领先对手两分时才为获胜一局。

  排球比赛的对抗,是从发球队员的发球开始的,比赛双方以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以及准备姿势、移动等基本技术为基础,根据场上情况灵活运用,组成进攻与防守进行对抗,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球类运动。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排球比赛规则人数 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排球比赛规则规定,每方最多只能击球三次 (拦网除外),就要将球击入对方场地。每人不能连续击球两次。手与球的接触必须短促、清晰。比赛进行时任何队员不能触及球网和越过中线。凡是赢得发球权的队, 队员应先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然后发球,继续比赛。

  由于以上原因,决定了排球比赛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度的技巧性:

  由于规则规定,队员既不能连续击球,也不能使球在手中停留,每方击球不能超过三次,因此,队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由于排球比赛处于瞬息万变之中,比赛的攻防转换速度及球的运行速度都很快,故对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动作转换速度、身体灵活性等要求很高。

  二、技术的全面性:

  由于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轮转到每个位置上,这就要求运动员的技术必须全面,每个运动员在前排都要能扣球、拦网,在后排能防守、接应。这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术,并且能够运用自如,才能使比赛场上不会出现明显的漏洞。技术的全面性,是中国女排连续五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法宝之一,也是排球运动发展的趋势。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排球比赛规则人数 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三、对抗的激烈性:

  排球比赛,是在发球——接发球;扣球——拦网;进攻——防守的激烈对抗中进行的。目前, 由于排球运动的发展,比赛的激烈程度不断提高,双方为了争夺一分,往往需要经过五、六个回合,甚至十几个回合的交锋。1986年美国男排与苏联男排争夺世界杯冠军的比赛,进行了三个半小时,从时间上看,几乎等于四场篮球比赛或两场足球比赛,可见对抗的激烈程度。

  四、配合的集体性:

  排球比赛中,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任何一次战术的组成,都需要两人以上的配合。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反攻,都是一环扣一环进行的。如果某一环节配合不当,整个战术配合就无从谈起,这就使排球运动注重集体配合。

  五、攻防技术的两重性:

  排球比赛中各项技术,除发球不失分外,其他绝大多数技术都既能得分,又会失分,所以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排球各项技术都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互相转化、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环节配合不当,都会导致整个战术的失败。所以训练中要求运动员熟练、准确地掌握技术。

  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还能培养机智、果断、冷静等心理品质,它对人的身心发展无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世界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排球运动从创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

  1895年,美国麻省霍利约克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发明了一项球类游戏:在网球场上用一个篮球的球胆进行比赛,比赛双方人数相等,各居一方,将球胆在网上托过来,顶过去,这便是排球的雏型。当时,比赛人数的多少、球的大小、比分的多少都是随意而定的。很快,这种有趣的游戏就在基督教青年会中广为传播,成为一项正式的球类比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中的排球爱好者将此技术在友军中传播,使其逐步传入欧洲大陆。基督教青年会在排球的传播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1917年,美国人制定的规则规定每局比赛的比分由21分改为15分,1918年上场比赛人数规定为6人,网高8呎左右。1922年规定每方在本场最多击球3次。1923年规定球场面积长60呎、宽30呎。这样,现代排球的比赛人数、场地规格、击球次数等都已基本形成。但是,在美洲,排球运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存在的,所以技术水平提高不快。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排球比赛规则人数 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17年, 6人制排球运动传入欧洲。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苏联,1925年规定排球运动为全民项目,1932年第一届全苏运动会就有了排球比赛。由于排球运动在苏联比较普及,所以水平也比较高。

  1900年传入亚洲的排球运动是16人制。比赛时每方各有16人上场,分为4排站立,每排4人。亚洲的排球演变自成体系,由16人变为12人,又由12人变为9人。 9人排球在亚洲存在了很长时间,最后才采用6人制。

  1947年,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成立,排球运动从而成为一项有世界性组织的体育项目。1949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1952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从此,排球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起来,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

  五十年代,东欧各国排球技术水平最高,特别是男子,世界性比赛的前4名多为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等国。他们的打法也基本上相似,发球大多采用上手发球,进攻采用“两次球”及高举高打战术,防守多采用双人拦网“心跟进”形式。

  我国五十年代加入世界排球竞争的行列,并表现出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排球的中心仍在欧洲。

  六十年代初, 日本女排崛起,在著名教练员大松博文的带领下,表现出了超人的精神和毅力。比赛中她们广泛使用垫球技术,发明了勾手飘球及滚动防守技术,进攻战术着重于快球打法。1962年一跃成为世界冠军之后,1964年在奥运会上再次夺魁,并创造了在国内外比赛中连胜157场的奇迹,使世界排坛受到了巨大冲击。当时,世界上逐渐形成了苏联型的力量派、捷克斯洛伐克型的技巧派和亚洲型的快攻派三种打法。

  七十年代, 日本男排经过八年努力之后,在1972年奥运会中夺得冠军,并首创了“短平快”、“时间差”、“位置差”等打法,丰富了排球战术体系。七十年代末期,强劲的“加勒比海旋风”冲击着世界,以“黑色橡胶”著称的古巴女排以其惊人的弹跳、凶狠的扣球、严密的拦网,以及上手砍式发球异军突起。这期间,其他各国的排球运动也有了较大发展,排球运动向着既有强攻又有快攻、既强调整体配合又重视个人突破能力、战术变化多端、各个流派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的综合方向发展。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排球比赛规则人数 排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八十年代,中国女排以全攻全守、高快结合的打法;苏联男排以技术全面、前后排进攻相结合及绝对的网上优势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中国女排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冠军,至今高踞世界女排榜首。而男子世界冠军宝座已易位于新崛起的美国男排。当前,世界女排强国是中国、古巴、苏联“三足鼎立”,男排则由美国、苏联二雄争霸。

  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1905年我国就有了排球运动,据说最早是由华侨从国外传入的。排球运动由开展较早的广东、上海等地逐渐发展到福建、江西、天津、北京等地。

  最早的排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4米,男子网高2.30米。场上每队16人。

  1913年 我国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1届远东运动会,就是采用“16人制”进行比赛的。

  1914年,在旧中国第2届全国运动会上,排球被列为比赛项目。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2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男排首次获得冠军

  1919年,在第4届远东运动会上,男子采用“12人制”进行比赛。192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远东运动会上,开始采用“9人制”进行比赛。男排每队9人上场,分成三排,每排三人, 无轮转,场地长22米、宽11米。

  我国女子排球是1921年在广东省运动会上开始的。1923年起参加远东运动会。1934年,亚洲女排比赛正式采用“9人制”,场地长18米、宽9米,网高2米,三局两胜制。

  从1913年起到1934年止,我国排球队参加的主要国际比赛就是远东运动会。在十届运动会中,中国男队共获五次冠军、五次亚军。从1923年第6届远东运动会起,增加的女子排球比赛, 中国队五次均获亚军。

  我国的16人排球打法很简单,主要是发球与接发球,以球不落地,打过球网算好球。后来,各排队员有了简单的分工,第3、4排队员主要是防守,二排队员有攻有防、一排队员有托有攻。尚未出现拦网技术。

  12人制排球的打法有了一些发展,出现上手发球、倒地救球,以及单人拦网技术,扣球有大抡臂与小抡臂两种。

  从1927年到1951年9人排球在我国开展24年。 9人制仍分为3排、每排3人,位置固定不轮转。当时规则规定,第一次发球失误还可以发第二次。场上的每个队员都可以进攻和防守。由于允许发球两次,所以发球的攻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勾手大力发球。防守中出现了各种扑救及鱼跃救球,同时出现了勾手扣球技术。进攻时由头排中托球组织,头排队员多用单手压球,二排队员助跑起跳扣球。1930年第9届远东运动会上,为突破菲律宾队的高个子拦网,我国选手创造了“快板球”,即现在的快球。此时,出现了3人或4人的集体拦网。

  以上技术主要是指男子而言。我国女子排球水平当时极低,能扣球的队员如凤毛麟角,排球比赛停留在发球接发球阶段。

  解放后,排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1年我国排球队首次出访欧洲,从捷克斯洛伐克学习了东欧的高打强攻、倒地防守等技术及“两次球”进攻战术,对推动我国6人排球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951年,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进行了6人制排球比赛,会后,组成了第一批国家排球队。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篮、排、网、羽四项球类运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排球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后排插上”战术和“边跟进”防守战术,还首创了“交叉”、 “重叠”、“围绕”等进攻战术。

  同年,张之槐同志代表我国体育总会参加了国际排联代表大会,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联接纳我国为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会员。

  1956年,我国第一次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女子第二届、男子第三届世界排球锦标赛,我国男排一跃跻身于世界十强之列、获第九名。中国队的“快板球”及掩护后的交叉、梯次战术被誉为“杂技式的排球”,中国排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排球界的注意。我国女队获得第七名。

  五十年代后期,是我国排球运动发展较快的阶段,也是开始摸索走自己技术发展道路的阶段。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广东男排的快攻、上海男排战术的灵活多变、解放军队的顽强作风、北方各队的高打强攻、四川男女队的细腻稳健等表现和打法得以施展,整个排球运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时,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也有较大发展,素有“排球之乡”的广东台山县,就有两千个排球队,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排球运动员。

  六十年代初,国家体委提出了“三从一大”(从难、 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习了日本女排的勾飘发球、垫球和滚动防守等先进技术。

  1964年,排球规则做了修改,拦网允许手过网,我国男排提前研究新规则的特点,创造了“盖帽”拦网新技术,并在国际比赛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196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运会上,北京男排创造了“四号位平拉开”战术,被日本等国称为“超音速扣球”。同时,我国运动员还发明了“二号位背快球”、“短平快球”、“活点进攻”等新战术。

  十年内乱期间,我国排球技术水平严重下降。1974年参加世界锦标赛时,女队降至第十四名,男队降至第十五名。

  1976年重新组队后,水平迅速回升,在1977年世界杯赛中,女排取得第四名,男排取得第五名。1978年世界锦标赛中,女排获第六名,男排获第七名。1979年底,我国男女排球队双双战胜日本、南朝鲜等队,第一次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在此期间,中国男排创造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进攻打法。1981年3月,我国男女排球队又双双获得了世界杯亚洲选预赛冠军。这一切表明,中国排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已经具备了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击的实力。终于,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中,中国女排脱颖而出,首次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随后,在1982年第九届女排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第4届世界杯女排赛、1986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连续捧杯。中国女排所创造的“快速反击”战术体系及“单脚背飞”、“快抹”等先进技术,为世界排坛所称道。中国男排掌握了世界先进的技、战术打法,有一定进步,但在几次世界比赛的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出应有水平,因而未能取得应有成绩。

  附:第1至第5届全运会男、女排球决赛前六名名次表

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网球足球篮球高尔夫球棒球乒乓球台球羽毛球保龄球排球美式橄榄球英式橄榄球手球水球垒球马球门球板球壁球板壁球与墙球地掷球无板篮球合球水下曲棍球藤球曲棍球巧固球自行车马球自行车足球皮艇球空气冲浪艺术体操田径体操射击射箭飞镖攀岩现代五项健美跳伞铁人三项国际式摔跤相扑武术拳击柔道泰拳击剑剑道举重中国式摔跤蹦床拔河马术摩托车摩托艇骑牛汽车赛自行车高山自行车滑风滑草轮滑(旱冰)冰壶陀螺技巧击木定向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航海模型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飞机拉力赛冲浪帆船帆板花样游泳滑水蹼泳跳水游泳皮划艇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