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净角侯喜瑞资料简介 侯喜瑞一生的经历有何不同

2017-09-20 09:56:32 影视资讯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从1902年(光绪廿八年)开始,便献身京剧艺术事业,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日伪,国民党各个历史时期,在舞台上奋斗了八十多年,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张飞,李逵,牛皋,窦尔墩,欧阳芳,黄盖,马武,焦赞,严嵩,潘洪,刘瑾以及《五人义》 中的颜佩事,《霸王庄》 中的黄龙基,《恶虎村》中的濮天雕和 《红拂传》 中的虬髯公等各种色彩鲜明,性格迥异的舞台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为丰富和发展传统的京剧净行表演,做出了极为有益的贡献。直至去世,一直矢志艺道,每日除课徒授业,执教讲学外,还埋头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经验,并为中国戏曲学院整理侯派剧目教材。这种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高尚情操,尤属难能可贵。1981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 《在侯喜瑞先生舞台生活八十年纪念会上的祝词》中说:侯老是“喜连成”老一辈艺术家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内行外行对他都非常尊敬、钦佩的净行艺术表演名家,他今天健在,真是鲁殿灵光,是我国古典戏曲的财富 。

京剧净角侯喜瑞资料简介 侯喜瑞一生的经历有何不同

  童年生活

  1891年 (光绪十七年) 阴历正月廿五日,侯喜瑞出生于北京一户赶大车的工人家庭。父亲原籍河北衡水,幼丧考妣,孤身无依。 12岁因生活所迫流落北京,先在一家羊肉铺当学徒,以后又在大车店当赶车把式,终年干着笨重的强体力活,而所得收入却难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喜瑞5岁时,贫病交加的母亲离开了人间,从此他与父亲“朝夕相依命,贫贱共提携”。每天清早,父亲出去赶车,他拎着小篮到垃圾堆拾煤核,捡破烂。晚上,父亲回来带点玉米面,爷儿俩做顿“嘎嘎汤”,就这样凑合过着吃不饱可也饿不死的日子。

  1898年(光绪廿四年)旧历除夕,刚满7岁的小喜瑞,饥寒交迫地蜷缩在大车店一间四壁透风的茅草屋里,摸黑等着父亲回来过年。酷冬腊月滴水成冰,他衣单被薄腹内苦饥,窗外,噼噼啪啪的辞旧鞭炮声,和嘻嘻闹闹的迎新欢笑声,充斥着除夕的夜空,而小喜瑞的童稚心绪,却被撕扯得如焚如炙,欲碎欲裂。他泪眼迷离地望着窗外,心中暗数着隔壁账房先生桌上那座自鸣钟的报筹,七点,八点,九点,直到十点打过,父亲才踉踉跄跄地掖着二斤玉米面走进家门。屋里黑灯瞎火,冰锅冷灶。原来煤球烧光了,灯油耗尽了。父亲拿出当天赚到的几个小制钱,买来小半壶灯油和一小桶煤球,父子俩就这样熬过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晚清,北京有句流行话: “富怕夏日穷怕冬”,脑满肠肥的富翁,熬度炎夏自是一大苦事,而衣不蔽体的穷人则把严冬视若难关。1902年(光绪廿八年)京郊农村庄稼欠收,城里米珠薪桂度日尤艰。到了岁终腊尽,喜瑞父子债主盈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亲眼含热泪,拉着小喜瑞的手说:“父子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西东,爹没本事,养活不起亲生儿子,你也11岁了,该找个事由儿去自谋生路了”。就这样,正月初一大清早,父亲通过戏曲艺人勾顺亮的介绍,把瘦骨嶙峋的小喜瑞送进了 “喜连成”科班学戏。正月十五定局,廿七日入科,父亲在 “生死病逃,各由天命” 的文书字据上压了手印,从此,侯喜瑞开始了艰辛,紧张,却又是他毕生事业奠定基础的艺徒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