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育儿习俗:吃百家饭和百日出门

2017-02-10 14:50:00 知识

  旧中国陕西农村,存在着一种百日出门的风俗。穷人家的男人死了,办了丧事之后,本家的男人们,一般是死者的哥哥、弟弟,便开始打主意让寡妇改嫁。穷人家没有太多的积蓄,办了丧事一折腾,便家无存粮了。寡妇孤儿也无处可借贷,因为无有办法偿还。于是便存在一种吃百家饭和百日出门的习俗。寡妇孤儿吃百家饭先从串亲戚开始,从母亲的姐妹兄弟开始,看亲戚家境和对穷亲戚的态度,住十天半月不等,这样熬过一段时间,便开始沿门乞讨。为了不丢本家的脸,不让亲戚难堪,讨饭不能在本村和邻村讨,要远远走开。旧时讨饭的人多,男女老幼夏天都住在庙里,互相扶持壮胆。秋风一起,天就冷了,住庙里没铺盖冷得睡不着。这时起,讨饭的人都找草窑住。最好的是放麦秸的草窑,把麦秸掏开一个坑,往下一躺,暖暖和和,即便下雪也不会太冷。陕西一带山沟里的村庄,住家很分散,阳坡上一户,背坡上一户,如果判断不准,爬一道大坡上去窑里只有一户光棍,吃上顿无下顿,便白跑了,要再下山坡去赶另一户。再白跑一趟力气没了爬不动坡不说,也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只能讨几个山药蛋自己想办法烧熟充饥。所以吃百家饭不能乱闯。首先要看有院墙、有大门的人家,门外有拴驴桩子,垴畔上积压着干谷草、高梁穗、黑豆秧的,日子就过得去,有能力打发要饭的。到了门口,站在门外喊几声:“老财主,发财啦,打发点。”女主人先拉开门缝看看,过一会儿,会给孤儿寡妇端一碗黑豆钱钱加小米煮的稀饭,但绝不会给两碗。所以吃百家饭的都赶快吃,吃完了再去赶另一家,走过三四家,也就过了饭时,讨不到了。当然,吃百家饭要躲开那种有排场的大财主,这样人家狗多,专咬穷人。孤儿寡妇不敢靠近。混过三个多月,就到了死者百日祭了。死者去世一百天,亲人们都要上坟祭奠死者。人们把几寸见方的粗麻纸打开眼,做成麻钱状,坟地上用石头拦起“饭桌”,麻钱便在饭桌下烧掉。有钱人家,要用许多金银锡纸折成元宝,白的叫银元宝,黄的叫金元宝。据说过了百日,死者才最后拿上钱离开家,从此阴阳路绝;不过百日,死者仍在家门附近转,谁迫害他的孤儿寡妇是要招鬼缠的。过了百日,家族的人便不再让寡妇出门,这是怕她跑掉;尤其是没生儿子的寡妇,过了百日便要改嫁,由夫家领卖身钱。有儿子的,只要死者未留下财产,寡妇考虑到生计,加上家族逼迫,百日之后,也无法再过下去。此时,家族早找好了人家,谈妥了身价和孩子抚养年限,便要寡妇带着孩子出走。出嫁这一天,家族里的人会对寡妇孤儿露出笑脸,一边说着送行的话,一边“借”家具。从锅碗瓢盆到水瓮,草囤,炕席都有人借走。寡妇能带的,只有棉被和随身衣物。说借,是因为寡妇有儿子。这小孤儿长到十八岁继父不管了,要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来谋生,那时东西是要还的。至于用坏用不坏,还不还,都要看个人的良心了。这样,不等寡妇孤儿出门,窑洞里便空无一物,只有炕角上埋着的孤儿的衣胞,盼望孤儿长大回来。衣胞,就是胎包,陕西风俗是,为了保证孩子长大成人,胎包不能扔掉,一般是在炕洞里埋好。随着烟熏,胎包便成干渣,不会腐烂发臭,孩子的衣胞在,也给土窑打上孩子的标志,从此小孩会平安留在窑洞里。有钱人家,往往在埋衣包时放几个铜元或麻钱,预示孩子旺发。今后孤儿长大回来,窑洞仍然属于孤儿,到时要回简单的几样家什,便算安家了。当然,穷人不识字,账本就是寡妇的脑筋,她要不停地把账背给孤儿听,记熟了,长壮了,才能回去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