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马是蒙古族的绝技

2017-02-15 13:41:00 知识

  从有文字的历史得知:“北有代马之用”,“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北边自(汉)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烽火之警,牛马布野”。由此可知,古时内蒙古西部平原畜牧业兴旺发达,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同中原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六世纪时的边境互市称为“马市”,蒙古族以马、牛、羊等各类牲畜换取中原地区的生活、生产物资。仅公元1571年到1644年的七十多年里,输送长城以南的蒙古马达三百多万匹。

  要使每匹生马成为生产、军事的得力助手,派上用场,首当其冲的是驯马。蒙古族牧民在长期从事养马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驯马方法。

  据史载,早在夏朝,被驯化的马就已用来演戏了。周代开始驯马用以驾车。宫廷设“校人”(官名)。《周礼》为夏官司马的属官。他“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负责配种、繁育、治蹄和保养。他们“简其六节,掌驾税之颁”。“六节”指行止、进退、驰聚等六种基本节制。“驾税”(tuo)就是操纵马,驯之以动作的技巧。时至今日,人们依旧用“驾——”、“税——”的象声词来指挥牲口,可说古风犹存的一个极好例证。被驯服之后的马极其听话。据说周王祭祀乘的“玉路”马,能按诗歌的音节而改变行进速度,当它听到歌唱旋律较慢的诗歌时,就舒缓徐行,当它听到激昂的诗歌时,就又会变缓行为小跑。驾御这类马匹的“车把式”能做到中大夫的官职。这种传统技术职称一直延续到驯马技术日趋成熟的汉代。

  马是最早驯化的一种动物已不言而喻,而驯化马匹较理想的地区是蒙古大草原。蒙古族牧民在驯化马匹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做到人马和亲,人马和情。人与马建立、交流感情的方法很多,如接近一匹生马时,不便它惊惧恐慌,要镇静大方,动作要亲切,声调要温和,行为要友善。因为任何动物为了防止外来的伤害,都有自卫和保护自身826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安全的本能,如咬、踢、刨、奔。马是大畜中的灵性动物,又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畜力,对它的驯化莫如说是“感化”。经验丰富的驯马人都懂得马尾的重要性,马尾可以抽打自身脊背、屁股乃至能够抽打的任何部位,然而惟独抽打不到前肢上部后侧的两个胳肢窝,这是马匹其痒无比而又无法解痒的部位,就是十分暴烈的马,要做到与它亲和,切记不可鞭笞,要给它以安慰、爱抚,逐渐解除其恐惧心理,加之为其解痒,添草加料,精心喂养,就一定能够“感化”它。俗语说“马通人性”,要想征服一匹烈马,做不到“感化”就谈不到驯化。

  驯育只是调教马匹的初期,目的在于使马熟悉各种装具、器材、厩舍和周围环境,渐渐建立人马感情。调教又分短期调教、长期调教、专项调教等。从内容方面讲,有步度调教、回转调教、障碍调教等。

  蒙古族牧人的跟杆马就是被训化的一种专职马(只在套马时使用)。这种跟杆马经过多次驯化后,绝对服从主人的指令,它能理解主人的意图,当主人的套马杆指向要套的一匹马时,它立即会风驰电掣般地在马群中追逐,时而穿梭,时而包抄,直到把烈马套住。

  要成为一匹名副其实的跟杆马,它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艰苦的持久的涉险驯制。驯,就是套马手故意让马左右摇摆,时而曲蹄前俯,时而立蹄后仰,说跑就跑,说停就停;制,则是令马爬坡跃沟,走沙过水,时而奔驰,时而急止,使它服服贴贴,摇头垂尾地绝对服从。

  在驯制马匹的过程中,离不开食物诱导等方法,达到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因此,要驯育、调教好一匹马,不仅骑手的骑术要高超,而且知识要渊博,既要懂得人的生理卫生,也要清楚地知道马的心理状态、饲养管理以及驯育调教的方法。

  一匹出色的坐骑,往往与主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它给主人带来的或是灾难,或是幸运,因此,它的主人倍加爱惜自己的坐骑,有时主人宁可忍饥挨饿,也绝不使心爱的坐骑受半点委屈,因为马与人始终相依为命。

  赞马词这样夸赞马的风采:

  ……

  心儿来不及闪念,

  你从天边跑来。

  象那迅疾的飞箭,

  你就从地极驶来。

  金鹿再快难步你的后尘,

  黄羊再速不能与你并肩。

  ……

  可见,一匹被驯化好的良马,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多么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