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渔民的生产习俗

2017-02-15 14:01:00 知识

  江苏的渔业生产有内湖(河)淡水渔业和沿海海洋渔业。而最典型的渔业生产习俗,则集中在沿海海洋渔业上,特别是海上作业的艰险,使沿海渔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海洋渔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出海是在清明前后。若是远洋捕捞,则是春天出去秋后回来;若是近海作业,则是赶着潮水,早出晚归;或是鱼讯集中,三五天才归。

  春节时,渔民们都在家团圆。他们不仅在家中吃团圆酒,一条船上的全体船员也要聚在一起,先行“挂红礼”,再吃“同心酒”。行“挂红礼”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全体船员汇聚船头,船老大燃起香烛,手捧三牲(猪头、公鸡、鲤鱼),面向大海,敬奉龙王和妈祖(又叫“天后娘娘”)。然后,船老大把公鸡杀了,把鸡血从船头一直洒到船尾,谓之“挂红”,为吉兆。挂红礼结束后,大家要吃“同心酒”,酒席上要把三牲做成菜肴。俗信三牲已敬奉过龙王等神灵,沾有禳灾之气,食之可保平安。吃过“同心酒”后,船老大带着船员在船上贴对联。贴对联也有讲究,船头、船尾,桅杆等不同部位要贴不同的对联,对联内容多为吉庆祝福。从桅杆顶向船四角还要拉上五色的彩旗带,桅顶还要扯起五色彩幡和顺风旗,顺风旗上还要扎着一把芝麻秸,预祝来年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新年里,不管船大船小,总要打扮一新,以求“新年好兆头”。

  清明前后,渔船要择日出海了。出海前,要做好网具、淡水、食品等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船老大要行“照船礼”。此时,船老大手持芦柴火把,把网具、淡水、食品等一一照看,然后再到船的各个角落走一走、照一照。照到船的“太平舱”时,还要燃放鞭炮。最后,船老大还要照照每个船员,再照照自己。接着,船老大把火把用力向大海远处扔去,船员们跟着呼喊:“晦气跑啰!”“晦气给了大老爷 啰!”“大老爷”是指鲨鱼和鲸鱼,是渔民在海上最忌讳的鱼,晦气丢给“大老爷”,渔船便平安无事了。这“照船礼”,实际上是船老大在出海前对各项准备事宜进行最后的检查,这种检查是海上安全生产所必须的,只是检查方式变成了照船礼,无形之中蒙上了一层驱邪禳灾的迷信色彩。

  出海要择吉日,一般为双日,但要避开“四”(“四”与“死”、“事”谐音)。出航的这天早上,船员全家都到海边,敲锣打鼓地送行。船老大和船员们上船后的第一件事是“祭船”。祭船也用“三牲”,只是猪头嘴中衔有一根猪尾巴。在船头燃香烛、放鞭炮,祭完船后,供品也是船员的食品。但是那条猪尾巴一定要留给船老大吃,据说猪尾巴是海中赶鱼的鞭子。船老大吃,便可把鱼群往鱼网中赶。

  渔民有句俗话,叫“船是三块板,动身就要喊”。这“喊”类似于“打号子”,也是渔业生产中的一俗,船民认为,“喊”不仅能齐心协力,也能发吉兆,还能降福消灾。喊的内容也有讲究,要喊出“口彩”来。如起锚要喊:“起锚来哎!步步高哎!大取彩哎!年年好哎!”又如拉网时,一边拉一边喊:“起劲拉,大把抓。抓得准,上得稳。朝仓倒,人人笑。装满载,发大财。财运到,步步高。”于是,渔民在喊的同时,讨得了口彩,发到了吉兆。以往,渔船多为木帆船,船只航行主要依赖海风,风太大,有危险,风太小,又扬不起篷帆。若无风,船员会一起高喊“风来呀!风来呀!”若风大浪大,船员也要一起高喊“风小呀!浪停呀!”渔民把这种呼喊叫作“呼风喝浪”,这种“喊”成了船员们祈求降福消灾的呼喊式的咒语。虽说做法是迷信的,但在紧张的关键时刻,也能起到相互壮胆,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