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钟山石窟明王像

2017-05-08 23:03:00 知识

  佛教以石窟艺术在世界诸宗教中著称,它的最初信徒们在石崖间开凿了许多“支提窟”而使佛的造像以艺术品的形式而得以保存。当佛教东传时,石窟这一形式也自西而东、自北向南地延伸了过来,它们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在中国佛教石窟的宝库中,有一个石钟山石窟,它位于云南剑川县的石钟山中,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佛教石窟。

  石钟山石窟雕凿于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依山而开凿,绵延三公里,其中最精采的部分在石钟寺区的第一至第八窟,在整个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雕刻的水平也最高。其中又以第六窟“明王堂”开凿的面积最大,内容也最为奇特。这里雕着八大明王,分别排列在一佛二菩萨的两侧,它们都是多首多臂、面目狰狞、非常怪诞而恐怖的造型,背后还有桃叶形的火焰纹佛光相衬托,显得更加凶猛狞恶,这是一组显然受了佛教密宗影响的造像,在中国极为罕见。

  云南的佛教起源于南诏国,但它不是从中原地区南迁的,而是从印度经西藏直接传入的。那不是大乘佛教,而是一种“非释非道”的 “土教”——阿吒力教,那是一种糅合了佛教密宗、儒教和巫教的混血儿,它甚至超越了佛教教义和权限,而与南诏国的政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石钟山石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的特殊性,不是可以用一般的佛教标准去衡量的。出现在这一石窟里的八尊明王(见彩图74),尽管与西藏喇嘛庙里的那些“唯取生人血肉”的神有着一些不同,但它们受到西藏密宗佛教造像的影响是显见的,它们仍是给人以恐怖的恶神。在这一明王堂里,菩萨身上的念珠变成了一串人头,珠宝璎珞变成了颗颗骷髅,如意和经卷变成了战戟和刀叉,温存的微笑变成了凶狠的怒吼,甜媚的柔情变成了粗暴的蛮横,和蔼可亲变成了阴森恫吓,菩萨的有求必应变成了有犯必罚,明王堂里群魔乱舞,充满了杀气腾腾、阴气森森的气氛。这是因为那时云南的社会背景和西藏一样,都是处于奴隶制时代,对暴力的崇拜,对丑恶的敬仰将佛教的对人劝说置换成了威胁,对人的体恤改成了恐吓,对人的安慰变成了压制,对人的自觉转成了强迫,释迦牟尼生前的种种许诺,在“火焰明王”的烈火中被化为灰烬。这八尊明王造像,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们以自身的丑和恶,表现出一种特异的蛮野和黑暗之美,给人以一种逼人的宗教神秘感和政教合一的权力气势。

  图74 剑川石钟山石窟明王像

  从造型的艺术风格上看,石钟山石窟的明王造像还缺少中国式佛教造型的典型性,尚处于对外来形式的吸收改造的过程之中,它还没有进入人间化世俗化的阶段,印度和西藏宗教的痕迹较多,它们在表现神的凶猛和残酷性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它所制造出的神秘而压抑的宗教气氛是相当浓郁的,它给我们暗示着一种遥远的、久已消逝的原始的躁动力,它们的风格是相当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