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绘画《1974年1月10日》

2017-05-13 22:14:00 知识

  不见树木,不见溪流,既无森林,也无山丘,惟有卷风、震颤、喷发、奔放,洪流和五彩缤纷的混沌在扩大,在飞升、在飘逸……

  大自然,一当你发现她的广漠与深远,你便会生活在另一个境界。……

  这是法国名作家、诗人米肖 (Michaux) 对华裔法籍画家赵无极绘画的评论。

  赵无极,镇江大港人。祖父赵绍甫博学多识,每以诙谐豁达名闻乡里,曾任教于南通。正是这位酷好老、庄的祖父,依次给他的孙儿们起了无极、无违、无邪——等充满玄意的名字。父亲赵汉生,早年追随族人赵声 (伯先) 投身辛亥革命,后供职于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先后协理北京、南通分行。(赵无极即于1921年诞生于其北京任上,六个月时迁居南通)。年轻时亦热衷于书画。小叔赵子庆留学法国,专攻经济,他不时给侄儿捎回一些名画复制品和明信片,这使赵无极很早就接触到欧洲艺术。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书香家庭一样,赵无极5岁起就由祖父手把手开始练习书法。这使他很早就认识到字体间架间的美与平衡,认识到运笔应有笔致的神采。1935年,14岁的赵无极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吴大羽先生学习西画。一开始他就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由于赵无极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明显受到塞尚和马蒂斯画风的影响。也正是从这时起,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不受传统束缚,以自我表现为唯一兴趣的画家身上。1948年,赵无极移居法国,继续探索那充满稚拙趣味和金石意味线条的绘画。到了1953年,赵无极的绘画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他突破了已经获得的成功,逐步抛弃物象,闯进抽象的领域,最后终于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我的画变得认不出来了,画面上不再有静物和鲜花。我倾向于一种任凭想象力驰骋的、无法辨认的挥写。”“写”正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的独特的体会把东西绘画结合起来,把“中国的空间”和“沸腾的西方的光”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的抽象”。在他的抽象画里,运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丰富层次和书法艺术中特有的优美线条同时并存,相映生辉。《1974年1月10日》就是这样一幅作品。赵无极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巴黎在我整个艺术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否认的过程,那么必须说,当我逐渐发现中国时,我真正的个性才更成熟了。”事实上,他的油画表现出强烈的东方色彩和中国艺术的渊源。赵无极认为中国的传统精神,是在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及广袤博大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中国的深邃含蓄的哲学思想。我们要继承与发扬的正是这些精神的内涵而不仅是表象。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它凝结着东方审美心理及气质,它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赵无极把西方的抽象形式与中国的“气韵”,凝炼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独具特色的抽象作品,并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争得了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