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雕塑《斜卧的形体》赏析

2017-05-13 22:54:00 知识

  在现代西方的雕塑界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像亨利·摩尔那样具有非凡的国际性声誉,也很少有人能获得像他那样大的成功了。摩尔,这位出生于一个矿工之家的雕塑家,摩尔以他那独特、果断、有条不紊的方式,从自己周围的事物中获得悟性,然后通过这些悟性去制作雕塑,以表达出他对于人生的独特看法。这样一种独特的看法来自于他早期对于古埃及艺术、古墨西哥艺术以及非洲黑人雕刻等原始艺术的热爱和揣摩。稍后,他又受到了超现实主义和构成派大师们的影响,广采博取使他具备了多种多样的表现能力,也对他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雕塑材料的研究和对于空洞的喜爱成为摩尔独具特色的风格因素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摩尔着力于各种材料的使用,研究它们的表现力;而且他认为:“一个洞本身就跟固体团块那样,有许多形态和意义。”因为它们能造成一种虚实的关系和提供三维空间的启示。他将这一发现使用到他的艺术作品中去,以至人们称它们为 “摩尔的洞”。

  斜卧的像是摩尔最为热衷的题材,这是他年轻时从一尊斜卧的古代墨西哥玛雅人的雕像中所受到的启发,从那时起,斜卧像就成了摩尔毕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雕刻母题之一。摩尔认为,一具斜卧的像可以引起诸多的联想,它可以令人想到伟大的母性,古代艺术的河神,大自然中的山川河岳,在摩尔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出了无数的斜卧像,但却以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前的那尊 《斜卧的形体》最为杰出。

  这座《斜卧的形体》长达5米,体量极其巨大,粗粗看上去,它好像是一尊女人体的雕像,她高昂着头,正屈起一条腿,斜倚在那里,她的神情非常高贵,姿势也非常优雅。但倘若细细分辨,却又并不具有人的具体结构,它又好像是一座悬崖、一块巨石,一座有着奇特孔洞的假山。摩尔在这尊雕塑作品中成功地表现出了他善于选择材料和利用空洞的艺术天赋,他使这尊雕塑中的几个大小不一的空洞成了作品有机的组成,而骨骼般的实体部分则成了空洞有力的边框。作品的质感并没有因这些空洞的存在而减弱,反而使得它们取得了另一种实体的效果,从而使体块具有了一种韵律和节奏感,一种内在的弹性和张力,一种勃动的生命力。这样一些内在的因素,无论人们将它看成是无瑕而高贵的女神还是自然形状的石块,无论人们将它看成是具象的艺术还是抽象的艺术,都可以令人感受得到。由于联合国教科文大楼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它那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深蓝色玻璃长窗成了令人难以处理的背景,如果按照原有的要求选择青铜作为雕塑的材料,那必然会被光亮闪烁的玻璃所隐没。摩尔力排众议,最终选择了一种质地疏松而多气孔的白色岩石作为雕塑的材料,使它和背景在质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反而被背景很好地反衬出来,取得了极为和谐而雅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