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明清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2017-06-01 22:48:00 知识

  明清时期,畲族经过漫长的迁徙之后,开始逐渐稳定下来。这一时期,畲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有所发展,涌现出了蓝仁、蓝智兄弟、蓝鼎元、雷鋐等一批著名的畲族文人名士。同时,在清初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畲族又涌现出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等一批平台、治台的能臣名将,在清史中大放异彩。而通过合法的手段开展反民族歧视斗争的钟良弼,也在畲族民族史中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在明清时期,不论文治还是武功,畲族均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

  一、诗人蓝仁、蓝智

  蓝仁、蓝智,畲族,福建崇安(武夷山) 星村人,元末明初的知名诗人。蓝仁(1315~?),字静之,在元末曾任过武夷山书院的山长,后迁邵武尉,辞未赴。明军进入福建后,他被迫迁居两淮,不久遇赦还家,与隐居家乡的蓝智咏诗唱和,教习家乡子弟。他一生无意仕途,隐居家乡,“杖履踏遍武夷”,啸傲山林,著有《蓝山集》。蓝智(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明洪武三年(1370年),蓝智因明经被推荐为广西按察司佥事,以清廉著名,晚年谢事荣归故里,著有《蓝涧集》。

  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随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二蓝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的诗和平雅淡, “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蓝智的诗清新婉约,“高雅修然尘外,隽逸有余;顿挫浏亮,无失唐人矩矱”。二蓝是明初福建诗坛独树一帜的诗人,《四库全书提要》称赞他们对闽中诗派影响极大,开风气之先。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朱彝尊在探寻闽中诗风的源流时曾突出强调蓝仁、蓝智兄弟的开山之功:“盖十子之先,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现代文学家、藏书家郑振铎对他们评价更高,他认为:“(二蓝) 老成熔炼,似在十才子之上。”①

  二、“破肚将军”蓝理

  蓝理(1649~1720年),字义甫,号义山,畲族,漳浦张坑石椅(今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下尾仔村) 人,清朝康熙年间的平乱名将。清康熙间,随施琅出征澎台,以首功加左都督,累官至福建陆路提督。

  蓝理自幼习武,精通刀、枪、矛、盾等各种兵器。十六岁时,蓝理就招集乡里数十壮汉,剿灭在岱嵩一带残害百姓的海盗卢质,反被漳州府衙拘禁。获释后蓝理便从小道出仙霞关,投奔统师至浙江的康亲王杰书,向他陈述平闽策略,深得康亲王赞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亲王命蓝理为前导,进兵福建。蓝理在温州破叛将曾养性,屡立战功。随后被授以松溪、建宁营游击。不久,又升灌口营参将。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督姚启圣驻军漳浦,命令蓝理分兵守高浦,蓝理却推辞不赴,姚启圣就以“虚兵冒饷”的罪名,把蓝理撤职查办。

  康熙二十年(1681年),蓝理出任征台前部先锋后,在厦门训练水师,严肃军纪,严格训练,深得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赏识。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六月,施琅出军进攻台湾,蓝理率领先锋队,先攻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令曾遂迎战。两军接战,自辰时至午时,蓝理愈战愈勇。忽有炮弹横飞过来,蓝理中炮跌倒,肠子流出腹外,血透战炮。守将曾遂见了,大呼“蓝理死了”,喝令军兵猛攻。可是蓝理把肠子塞进腹内,用衣、布裹紧,大叫着又冲杀出来。将士受到鼓舞,奋力拼战。郑军兵将见蓝理之神勇,无不大惊失色,很快败退。施琅闻捷报大喜,疏奏蓝理首功。三天后,施琅的舰船遭到郑军舰队的围攻,蓝理率兵前去救援,郑军远望清军舰队上的风蓬绣着“蓝理”二字,不由得胆战心惊。郑军一触即退,清军乘势收复了澎湖。八月,清军平定台湾。蓝理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参将,加左都督。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台湾统一后,蓝理奉诏入京。路过赵北口,偶遇康熙皇帝。皇帝得知他就是征澎湖拖肠血战的蓝理,召至前问血战状况,让解衣视看伤痕,并用手抚摩伤疤,称赞他的勇猛。随后,授蓝理河北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不久,蓝理又被任命为浙江督军,每逢皇帝南巡,蓝理迎驾,皇帝就向各位王公大臣介绍蓝理血战的情况,并引见给皇太后说: “这就是破腹将军。”蓝理“破肚将军”的名号由此名闻全国。

  康熙三十年(1691年),蓝理调补浙江定海总兵。他积极组织垦荒,建筑码头,便利洋船停靠,发展海上贸易,倡修文庙、忠烈祠,重文礼贤,资助乡、会试的士人。兵民相爱,百姓安居乐业,使浙江定海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同时,他带头捐巨资,命令定海镇三营官兵轮流参加庙庵修复,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自始至终参与修复工程。仅几年工夫,修建了普济、法雨两寺,修复了积善庵、智度庵、清凉庵和南天门等寺院,对恢复、振兴普陀山佛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蓝理在定海总兵任职十多年,四次兼掌提督大权。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蓝理调往天津镇守。被赐花翎、冠服,皇帝给他御书榜文“所向无敌”。在镇守天津期间,蓝理率兵开渠引水,开垦水田数百顷,岁收稻谷,老百姓都称此为“蓝田”。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蓝理升任福建陆路提督。他大力整饬治安,抑制豪强,没收不义之财。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与商贸。不料手下亲信却暗中与地方宵小勾结,对富户进行敲诈勒索,受下属收贿之牵连,被泉州势豪视为“虎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南巡,又给蓝理御书榜文为“勇壮简易”。康熙五十年(1711年) 秋,又因漳平陈五显造反案,总督梁鼐、巡抚满保先后弹劾蓝理贪婪酷虐,被撤职,家财没收归官府。蓝理以前功免死,编入旗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准噶尔部叛乱。朝廷派兵征讨,蓝理以总兵衔,在都统穆尔赛麾下协理北路军务。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平叛功成,蓝理以年老奏请致仕。翌年卒于北京,时年71岁。葬在漳浦县湖西后溪村干仔埔。

  为表彰蓝理功绩,康熙先后两次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所向无敌”和 “勇壮简易”,赐蓝理花翎、冠服。至今,镌刻着康熙御书的榜文蓝理牌楼仍屹立在漳州府城岳口街上,保存完好。该坊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筹台宗匠”蓝鼎元

  蓝鼎元(1680~1733年),字玉霖,号鹿洲,别号任庵,畲族。漳浦张坑(今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山坪村山尾顶) 人。早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鼎元自幼胸怀大志,熟读经史,常以文章抒发抱负。漳浦知县陈汝咸和福建督学沈涵对他都极为赏识和器重,福建巡抚张伯行更称赞蓝鼎元是“经世之良材”,聘他到福州鳌峰书院与蔡世远(蓝鼎元同乡) 共同纂订先儒诸书。

  蓝鼎元虽天纵奇才,然而一生却九试不第。康熙六十年(1721年) 夏,蓝鼎元随族兄蓝廷珍征讨台湾,平台后又在台湾住了一年多。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著书立说,提出了很多治理台湾的策略,蓝廷珍的文移书檄多出自他手。蓝鼎元精熟台湾历史,入台后又全面考察了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和地理、风俗、信仰、教化等方面的情况。在蓝廷珍署理台湾期间,蓝鼎元撰《平台纪略》一卷,最早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十九条措施,即“平台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欲,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这些措施切中治台时务,见解独到,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因此,蓝鼎元也被誉为“筹台之宗匠”。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的严重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事实,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

  雍正元年(1723年),蓝鼎元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以拔贡被选入京,分修《大清一统志》。雍正五年(1727年) 秋,蓝鼎元被任命为广东普宁知县。冬,又兼代潮阳知县政务。普宁本多盗贼,法纪不严,治安混乱。蓝鼎元上任后,根据实情,发布政令,打击地方豪强、奸宄。他平反冤狱,严惩歹徒,令行禁止,吏治严明。蓝鼎元还致力于复兴学校,亲自课经书,取缔邪教,在潮阳改邪教祠为棉阳书院,尽力改善民俗风尚,深受百姓称颂。雍正六年(1728年) 冬,蓝鼎元因豁免渔船例金,“亏空公款千余两”,被革职入狱。当地渔民为蓝鼎元呼屈喊冤,并筹银1100两代偿所空款额。雍正八年(1730年),潮州知府胡恂保释蓝鼎元出狱,并聘请他编纂《潮州府志》。

  雍正十年(1732年),蓝鼎元诬案被平反。因两广总督鄂弥达极力推荐,雍正十一年(1733年) 五月,蓝鼎元被任命暂理广州知府事务。六月,病逝于任上,时年53岁。

  蓝鼎元一生著述颇丰,有《鹿洲初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棉阳学准》《鹿洲公案》《修史试笔》等传于世。蓝鼎元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断察如神,今流传的公案小说《蓝公案》,即据他写的《鹿洲公案》整理而成,有“南包公”之誉。

  四、理学名家雷鋐

  雷鋐① (1696~1759年),字贯一,号翠庭,畲族,福建宁化城关人。17 岁补县学生,肄业鳌峰书院,深受教师蔡世远器重。雍正元年(1723年) 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年) 中进士,朝考第一。朱轼认为雷鋐“践履笃实,才识明通”,荐为庶吉士。馆师方苞赞许雷鋐能成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雷鋐被授翰林院编修,入侍皇子讲读。乾隆九年(1744年),被召到上书房,担任日讲起居注。乾隆十五年(1750年) 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后改任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1753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调任浙江,仍留提督学政。

  雷鋐深受蔡世远、杨时、方苞等人的熏陶和影响,在理学研究上有很深造诣。他以精辟的见解,旗帜鲜明地推崇和继承程朱理学思想,并有所阐明; 而对陆九渊、王阳明的不同观点又细加辨析,写出《象山禅学考》《阳明禅学考》等专题文章,予以评说。他认为理学应当根据二程、朱子所倡导的“力辨于危微之界,反复于克念罔念之几,以推及于天下治否”的理论,强调 “力行”“躬行”,主张亲自实践。他说,朱子之要,大而能博,学者未能遍观而识。其主要精神是: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致力于修身养性,奖掖后进,致力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他特别推崇刘宗周、黄道周等人的学问、人品、气节,将他们视为学习的楷模。

  乾隆十一年(1746年),皇帝下诏责备御史谏官等多是为沽名钓誉而提意见。雷鋐上书认为:作为臣下,当然不可借机谋私,求名计利。但皇上既然声称乐意听取下面的直言,就不该计较言事者的动机,更不应横加责备。雷鋐又劝乾隆要信任忠良有才干的人,远离阿谀奉承之辈;不要从事无益的游幸,增加国家负担;不要沉溺于无益的玩乐而妨害政务。乾隆帝对雷鋐的谏言十分赏识,表示:“雷鋐此奏,朕嘉纳之。”

  雷鋐为官清廉,举贤任能,体恤民情,颇有政声。在江苏、浙江任学政六年,雷鋐所举拔的都是知名人士,得到江浙人的称赞:“不动声色,可是弊绝风清,百年来所仅见。”乾隆二十年(1755年),浙江杭州、嘉兴发生严重饥荒,官府不敢上报。雷鋐写信给巡抚周人骥,劝他呈报,巡抚不从。雷鋐便自己上奏,奉旨加赈缓征,解除民困。

  雷鋐读书穷理,见解透彻。所写文章能于简要平稳中表现深刻的主题。建宁朱仕琇为《经笥堂文集》作序,推崇他“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崇”。雷鋐著有《经笥堂文集》35卷、《自耻录》1卷、《闻见偶录》1卷、《读书偶记》3卷、《校士偶存》1卷、《翠庭诗集》若干卷。《读书偶记》被收入《四库全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雷鋐告假回乡养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为母亲的丧事操劳过度的雷鋐不幸染病去世,享年64岁。

  五、“台湾镇总兵”蓝元枚

  蓝元枚(1736~1787年),字简侯,畲族,福建漳浦人,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孙。其父蓝日宠,官至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元枚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蓝元枚受命调任广东,以外海水师参将听用,补海门营参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台湾镇总兵,后又调任金门、苏松二镇总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授江南提督。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正月,台湾发生林爽文领导的民变,蓝元枚调任福建陆路提督,驻军蚶江策应。蓝元枚上奏说:“师渡台湾,乱民溃散,虑入内山与生番勾结。”清廷严令尽速平乱,以绝后患。当时水师提督黄仕简率因逡巡不进,平乱不力,被免职。六月,蓝元枚临危受命,率自带的2000 浙江兵渡海平乱,抵台当天即初战告捷。在获得总督李侍尧派遣的5000援兵后,又在阿栋社、埤头庄、大肚溪、西螺、条圳塘、中浦厝等处屡破林爽文部。七月,正当进军顺利,平乱在望之时,蓝元枚不幸身染重病。八月,林爽文部兵分三路反扑,蓝元枚带病出战,加剧了病情,十日后病逝于军中。

  蓝元枚病逝后,清廷赠太子太保衔,发白金千两治丧,赐祭葬,谥襄毅。其谥与祖父蓝廷珍相同,时人便称他为“小襄毅”以区别于蓝廷珍。

  六、畲族“第一秀才”钟良弼

  钟良弼(1782~?),又名鸣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生于福建省福鼎县前岐佳阳单桥村。史称钟良弼“幼怀壮志,为人刚直,博闻强识,深得村民爱戴。”嘉庆七年(1802年),钟良弼通过抗争,获取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并最终凭真才实学高中生员第二十名。其事迹载入《福建通志》卷廿五《名宦传》和《福鼎县志》等地方史志中,成为史志记载的畲族第一个秀才。对于自古刀耕火种、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畲族来说,钟良弼堪称是畲族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生前著有《凌云斋稿》。

  在充满民族歧视的年代,钟良弼参与科举考试的过程可谓费尽周折。嘉庆七年(1802年),钟良弼赴福宁府应考,当时县书王万年歧视畲族,串通生监,诬蔑“五姓(蓝、雷、钟、吴、李) 禽养”,公然动武把畲族考生赶出考场。钟良弼遭辱不服,回家同姐姐遍告村族,激起畲民公愤,姐弟变卖家产,族亲竞相赠银,资助良弼上告。诉状历经县、府、省署,几度辗转波折,幸得刚廉正直、深明大义的福建按察使李殿图明察,饬令府县查复纠正,告学士林,并责打王万年三十大板,赶出衙门。良弼打赢了官司,第二年福鼎县岳廷元主科试,良弼再次应考,取得了生员第二十名,成为畲族的第一个秀才。“佳讯传遍畲村,畲民奔走相告,引为幸闻。”

  钟良弼科举考试的传奇经历,被畲族艺人和歌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广为传唱。钟良弼的胜利,不仅为自己争回了一项博取科举功名的权利,更是畲族人民在特定背景下反歧视反压迫的胜利。

  七、御前侍卫雷庭瑞

  雷庭瑞(生卒年不详),福建省上杭县临江镇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 己卯科举人,丙戌科(1886年) 钦点御前侍卫,辛亥革命后,出任中华民国浙江省台州军政分府、浙江杭州、嘉应、金华协镇都督,浙江省十一府水陆统领等职。任职期间,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年老卸职时,当地人民赠送他一把红缎金字绣织的万民凉伞和绸缎五色锦旗数十面,以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