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子广告风俗古

2017-07-08 16:29:52 知识

  汉族民间经商做生意挂幌子之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广告。

  幌子,又称为 “望子”。幌子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凡看小说《水浒传》,或电视剧 《武松》的人都知道,当武松去找蒋门神算账时,到了快活林的丁字路口,便见蒋门神大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 “河阳风月”。这就是招徕顾客的幌子,告之人们,这里是酒店,想买酒的请进来。看来,起码在宋代汉族民间就有以幌子做广告的风俗了。

  据说,店铺挂幌子做广告的风俗是从酒店开始的。起初酒店多挂书有“酒”字的旗幌子,后来却又改用葫芦作酒幌。这个变化民间流传与张果老有关。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驴,背着个葫芦,到处游览。有一天他化身为一个普通老人,背着葫芦,骑着毛驴来到了一家名曰“醉化居” 的酒店,勾起了酒瘾,便将毛驴牵到门前的一棵山楂树下,进门找了个桌子坐下,顺手把自己的葫芦系在桌脚上,问掌柜的 “有什么好酒卖?”跑堂的说: “有,有! 你老没听说过俺这里的 ‘醉八仙’ 吗?”张果老一听酒兴更大了,说: “真能醉八仙吗?醉了如何?不醉又如何?”跑堂的说:“不过是借仙家的名气做买卖罢了!”张果老便要了一壶醉八仙喝了起来。一喝果然是好酒,一盅下肚,醇香满口,天宫里的玉液琼浆,也没这酒的自然清香,回味绵长,便开杯大喝,喝了一壶又一壶,最后也不知道喝了多少壶,只到有八分醉意时,才趔趔歪歪地出了酒店,骑驴而去。没想到老头的酒量把跑堂的吓呆了,竟忘记问老头收酒钱。当他醒悟过来时,老头已无影无踪了。急得团团转的跑堂只好把老头忘记带走的葫芦拿去顶账。掌柜的还好商量,反倒叫跑堂的把这酒葫芦高高地挑起立在大门口,好让老头来认领。但是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老头既没有来认领,掌柜和跑堂的也就淡忘了此事。但是,自从酒葫芦挂出去以后,喝酒的人越来越多,连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品尝,生意火红得不得了。开始掌柜的还纳闷着,何故生意会兴旺起来呢?后来从酒客的谈论中知道: 人们看见挂在门外的酒葫芦,认出这是张果老的酒葫芦。一打听知道张果老到这里喝过酒,醉了撇下了酒葫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四面八方的酒客络绎不绝地都来品尝张果老喝过的 “醉八仙”了。掌柜听了又喜又奇,便把原来做酒幌的旗子撤了,光留个酒葫芦做酒幌,传承下来也就成了酒店的一个实物广告。

  过去,汉族民间做生意以幌子为广告的风俗流传很广,各行各业大多有自己的幌子,如:

  酱菜铺,在一木板上镌刻或用漆书写“酱园”或“酱”字为幌子。

  药铺,用一块四周为白色,中间一个黑心的木板为幌子。

  裁缝铺,在一木板上书写 “成衣” 两字为幌子。

  烟铺,用布或木板制成送烟时的烟包形和烟叶形,上面书写各种烟的名称,如 “昌平烟”、“关东烟”、“云烟”等为幌子。

  理发铺,用木板书写 “整容” 为幌子,后来被从西方国家传入的红、蓝、白三色条文的玻璃转动圆柱替代。

  烟袋铺,用一个木制大烟袋为幌子,长一尺至三尺,有的竖于门旁,有的悬于屋檐下。

  接生婆店,用木板两面分别书写“快马轻骑,某氏收洗” 为幌子。

  鼓铺,用一串鼓为幌子。

  麻店,用几缕麻为幌子。

  草料店,用冲天竹竿捆一束稻草为幌子。

  绒线铺,用各色绒线为幌子。

  寿衣铺,用一只大黑靴模型为幌子。

  颜料店,用若干木制彩色木棍为幌子。

  凡此等等,有的为文字幌,有的为形象幌,有的为实物幌,有的为象征幌,相约成俗,各显其趣。有的店家为了招徕顾客,往往别出心裁地制作幌子。老北京的人都知道,过去在前门外鲜鱼口有一个“黑猴儿帽店”,其门前的幌子是一个木质的黑猴儿。这个奇特的幌子还颇有来历呢! 据传说明朝末年,山西人杨小泉在前门外鲜鱼口西口路南,开了个自产自销的小帽店。他在店内养了只黑猴,驯养有素,常帮主人拿取货物,夜晚看家,很受主人的喜爱,也招引了不少顾客,人们称之为“黑猴儿帽店”。后来杨小泉和黑猴儿相继去世,杨小泉的后人为了招揽生意,便请木匠做了个木头猴,外涂黑漆,手捧金元宝,静坐在铺前一个高几上,吸引了不少顾客来观赏和买帽子,于是黑猴儿帽店的生意一直十分兴隆。

  幌子还可分等级,在东北旅店的幌子大有讲究,挂笊篱头子幌子的是鸡毛小店,专招徕挑担的小货郎,贫穷的过路人,吃的很简单。挂一个罗圈,下面飘几根布条幌子的是小店,招徕一般过往行人,吃的是大煎饼和豆腐脑。挂梨包幌子的店,比前两种店稍大,专住赶大车和赶牲口的,伙食一般,有喂牲口的站槽和泡料的缸。挂两个罗圈幌子的店,这种店又住大车又住人,伙食也简单,当地俗称“管小饭”。挂五个罗圈儿的大车店,这种店条件较好,有卖草料的,伙食中等,也有便宜的酒菜。挂柳罐斗加一串罗圈 (一般五到七个),下系红布条幌子的大车店,这是东北最讲究的旅店,除有大炕外,还有单间,伙食也讲究。现在东北的饭馆也时兴挂罗圈幌子,一般小饭馆挂一个罗圈,大饭馆挂两三个罗圈,有意思的是红布条表示这是汉族饭馆,蓝布条则表示这是回族的清真饭馆。

  幌子一般一年四季固定不变地挂在店铺前,但有的店铺则依季节和时合不同而临时挂幌子。如元宵节前,经营元宵的糕点铺,便把元宵幌子用长杆从屋檐下向外挑出,以示本店经营元宵,元宵节后即收起。经营扇子的字画店在夏天将一特制的大折扇挂在店前作幌子,招引人们买扇,立秋后则摘下收起,待来年入夏再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幌子为广告的风俗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橱窗的布置,霓虹灯的使用等都是幌子的新变异。但是,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涌来之时,民间仍有不少地方的店铺还保留着用幌子招徕顾客的风俗。笔者1987年暑假到湖南湘西永顺县王村 (以拍《芙蓉镇》出名) 去考察时,一进入街口,即见一镶边杏黄色的旗帜上,大书一个 “酒”字,挑挂在街中间,一种朴实的乡情当即便从心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