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盛跳花鼓灯

2017-07-09 15:52:48 知识

  节日的夜晚,只要天气晴朗,皖北农村的民间艺人们,就要在村口的大树下或打麦场上,载歌载舞地跳起“花鼓灯”。

  在溶溶的月光下,高悬于老树枝丫上的大红宫灯,和堆燃在打麦场四周的高梁秸篝火交相辉映,把整个场子亮成白昼。这一夜,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地吃罢晚饭,便急急地往场子涌。四邻八村的青年男女,也都要赶上十里、八里地来观看,以饱赏这种民俗艺术的甘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圈围在灯场的四周,屏声息气地等候。孩子们则顾不得许多,一个个或悬骑在树叉上,或高趴在草垛顶,直起嗓子催喊: “一二三、快快上,一二三四五、快跳花鼓舞 ——”

  孩子们喊得正兴,“咚、咚、咚咚咚咚咚”随着一阵急促的鼓点,场上顿时琐呐齐奏,鞭炮轰鸣。穿红着绿的灯队,在鼓吹的引导下,由 “伞把子”领头,“鼓架子”伴着“兰花”,踩着舞步,迤逦入场了,边走边唱着 《花鼓灯歌》:

  叫俺唱歌不费难,舌头打转嘴动弹,

  唱到半夜三星落,唱到五更亮了天,

  花鼓灯歌没唱完……

  那举着青柄花伞的男角就是“伞把子”,他是全队的领唱和领舞,舞场上唱啥、跳啥,全由那小花伞一扬一点地调配呢。那班身着短衣、灯笼裤,头扎白毛巾的男角,总称“鼓架子”:膀圆臂粗、力大脚稳的是 “大鼓架子”,长相清秀、手脚麻利的是“小鼓架子”。而那头顶红绸绣球、胸垂彩色飘带、身着大红缎袄、腰缠石榴长裙的女角就是“兰花”了,她们左手舞一方轻软手巾、右手持一把精巧花扇,明眉皓齿,俏丽动人,是灯队的歌舞主角。人们往往以 “兰花”的好坏来评价灯队的水平,所以又有把观看灯队表演叫做“看兰花”的。

  灯队进入灯场,只见“伞把子”把小花伞轻轻一扬,歌声顿时消失,而代之以如雨的鼓点和似雷的锣钹,观众也跟着使劲地鼓掌,鼓声锣声钹声掌声,把灯场的气氛炒得红红火火。就在这热热烈烈的气氛中,灯队开演《大花场》。

  《大花场》由《五朵梅》、《龙吐须》、《九连环》、《满天星》等舞段组成,由数对鼓架和兰花集体群舞,以队列的变换和阵势的铺张为主要内容,舞姿纯朴、诙谐,大多摹状生产劳动的各种动作,如 “上山步”、“簸簸箕”、“扁担式”等,舞蹈气氛强悍、粗犷,充分表现了劳动者乐观勇敢的精神,给人以力和美的享受。

  接着是《小花场》,常见的舞段有《抢扇子》、《抢手巾》、《抢板凳》和 《舞白》等, 系三人舞、 双人舞或独舞。这些舞段往往带有简单的情节,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能不时地激起观众的一阵阵笑声。《舞白》由兰花独舞,舞时手持一根白色飘带, 以甩、 旋、 顿、 牵等动作, 表现劳动少女浣洗白 时的欢快心情。舞者长相端庄、俏丽动人,舞到激昂处,如彩凤飞腾、宛转低昂;舞到娴静处,挪步迟迟、似推若引。眼神时而凝睇,时而流盼,像云河中明月般的光彩射人,如轻风吹动流波般的仪态万千, 显得优美抒情, 艳丽无比, 正如宋人刘烁在《白舞词》中所赞的那样:

  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

  佳人举袖耀青娥,掺掺擢手映鲜罗。

  状似明月泛云河,休如轻风动流波。

  《小花场》舞毕,有的地方还要接着舞《大场子》,“伞把子”把小花伞一顿,场上鼓钹大作,唢呐齐吹,场外的观众也纷纷放起鞭炮,鼓起双掌,场里场外遥相呼应。群情亢奋时,“伞把子”导引鼓架、兰花全部上场,纷纷呈演武术性较强的舞段。“大鼓架子”努力地顶人、叠罗汉; “小鼓架子”起劲地滚翻腾跃,打骗腿、翻斤斗; “兰花”则以急如飞星、快若疾风的舞步,躲闪冲挪。表演武术对打,舞场中男女合演,刚柔相济,给人以健美的享受。在旧时,“伞把子”还会趁群情激奋时,巧妙地领唱几首谴责封建统治者的民歌,如《秦王抽兵》等,于是场里场外欢声雷动,歌语排云:

  可恨无道秦始皇,北国修筑万里墙。

  家里三子抽一个,家里五子抽一双。

  一日只发三合米,三日只发九合粮。

  煮饭吃来吃不饱,煮粥吃来不浓汤。

  充分发泄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表现了他们的反抗精神。人们唱啊跳啊,尽情地渲泄、尽情地娱乐,有时可以一直闹到第二天太阳上山,还乐此不疲,真可谓 “通宵达旦、游人若狂” 了。

  皖北花鼓灯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据民间传说是始于夏代的呢。夏时,淮河两岸人民为了感激禹王治水的恩德,在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禹王诞辰时,纷纷掌灯于河岸,彻夜歌舞,以资纪念,久之即相沿成俗。现在的三月二十八日,蚌埠西郊涂山仍有禹王庙会,照例有花鼓灯演出。也有的说是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每年春节前后,淮河两岸的人民要在河中放水灯,驱散瘟气,祈祝太平,演花鼓灯只是为了娱神,后来慢慢地变成自娱和娱人,并成了人民发泄对社会不满情绪、斥责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重要艺术样式。如有首据传是起源于明代的 《花鼓灯歌》是这样唱的:

  他不认得我,我不认得他,

  也不问疤来也不问麻,

  不问聋子共哑吧,他图人家财礼吗!

  我的老妈妈,来把奴家杀!

  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买卖婚姻给妇女带来的深沉痛苦。

  千百年来,花鼓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演变发展,至今已遍及皖北淮河两岸的蚌埠、怀远、凤阳、凤台等地区的每个村庄集镇,农民、工匠们都组织有自己的业余灯队,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及农闲季节都要演出,并且,因地区和风格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涌现出各具特长的舞蹈艺人,逐步成为有代表性的汉族民俗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