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荞麦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功效

2016-12-12 20:29:21 健康养生

相关粮食类:玉米小麦高粱糯米小米粳米荞麦粘米大麦麦芽黄粱米雀麦薏米浮小麦谷芽青粱米红粟米黍米米皮糠青稞

  [异名]乌麦,荍麦,花荞,甜荞,荞子。

  [基原]为蓼科植物荞麦的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种子。

  [采制]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1.《千金方》:“味酸,微寒,无毒。”

  2.《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3.《得配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

  4.《本草再新》:“入脾、肺经。”

  [功效主治]开胃宽肠,下气消积。主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1.《本草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2.《本草备要》:“解酒积。”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临床应用]

  1.治绞肠痧痛:荞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2.治噤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3.治小儿油丹赤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4.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5.治汤火伤: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6.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本草纲目》)

  [成分]

  化学成分:瘦果中含水杨酸,4-羟基苯甲胺,N-亚水杨基水杨胺。种子含槲皮素、槲皮苷、金丝桃苷、芸香苷。邻-β-D-葡萄糖氧基苄基胺和对-β-D-葡萄糖氧基苄基胺,油酸,亚麻酸,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还含三种胰蛋白酶抑制剂TI1、TI2和TI4。

  营养成分:每100g荞麦面含水分 11.6g,蛋白质10.6g,脂肪2.5g,碳水化合物72.2g,能量1481.136kJ,膳食纤维1.3g,灰分1.8g,维生素B10.38mg,维生素B20.22mg,维生素PP4.1mg,钙15mg,磷180mg,铁1.2mg。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降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缺铁性贫血作用。

  [药论]论荞麦降气消积等作用。①汪颖:“《本草》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食之亦消去也。”(《本草纲目》引《食物本草》)②李时珍:“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肠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本草纲目》)③黄宫绣:“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本草求真》)④王士雄:“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随息居饮食谱》)

  [使用注意]

  1.《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2.《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3.《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4.《医林篡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医家论述]

  1.《嘉祐本草》:“(荞麦)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暴,令口开便舂,取仁做饭,叶作茹食之。”

  2.《本草纲目》:“王祯《农书》:北方多种。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亚于麦面。南方亦种,但作粉饵食,乃农家居冬谷也。”

  3.《植物名实图考》:“荞麦,《嘉祐本草》始著录,字或作荞。然荞为荆葵,非此麦也。一名乌麦,北地夏旱则种之,霜迟则收;南方春秋皆种。”

  [食疗方选]

  1.荞麦粥

  原料:荞麦粉120g,茶末6g,蜂蜜60g。

  制法:将三物加水适量,煮制成粥。分2~3次服之。

  此粥止咳平喘。治咳嗽,哮喘。

  2.炒荞面

  原料:荞面30g,砂糖适量。

  制法:将荞面用小火炒黄熟,加砂糖拌匀,开水调服。

  此面益气补虚,开胃润肠,消积。治白浊,白带,脾积久泻,休息痢。

  3.盗汗效方

  原料:荞麦粉120g,芝麻30g,糖30g。

  制法:将荞麦粉用水和软,把芝麻与水和匀作馅,作汤圆煮熟,空心食用。

  此方益气,实肠胃。治盗汗。

  4.济生丹

  原料:荞麦250g,鸡子清1碗。

  制法:将荞麦炒焦为末,用蛋清和成丸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盐汤送服,日3次。

  此丹健脾燥湿,消积。治妇女赤白带下及男子白浊。

  5.久疟方

  原料:荞麦细面、鳖血各适量。

  制法:将活鳖刺血与荞麦面和丸,阴干。

  此方补虚,凉血。治久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