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些谦辞的来历吗[第2页]

2017-01-07 13:50:00 知识

  民间俗谚称“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儒雅之说表示归还他人物品时,常用“璧还”一词。此说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故事,此后,“完璧归赵”即被作为物归原主的代称,简作“璧还”。

  涉外活动中,宾主双方致辞时,常用敬辞之一便是“阁下”。“阁下”,顾名思义,本指楼阁之下,借指居于楼阁之下随时待命的随员。古代要人交往时,为表达对在上者敬意,不直呼对方,而是转呼侍从并由其转告主人,以卑达尊,而后“阁下”一词逐渐演化为敬称。

  职场中,被人重用、提携时,表达感谢之情的说法是得到了贵人“垂青”。“垂青”之“垂”,本指悬挂,引申为俯身,这个扑下身子的动作,隐含的是对对方品德、学问高于自己的认可,也就是说,自己能够有今天,完全是对方自上而下对自己的栽培。“垂青”之“青”,指的是眼珠的黑色部分,是与眼白部分相对而言。眼睛正视他人时,眼珠居于正中,黑色部分为主,显示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当眼睛看向上方或旁边时,眼白部分便显露出来,代表着不屑一顾。

  请人修改自己文章时,最常用的敬辞当属“斧正”,指的是对方动笔删改文章犹如能工巧匠挥洒自如,为原稿增色添彩。该词出自《庄子·徐无鬼》:楚国郢都有人在鼻尖涂上一层白粉,让一位巧匠用斧头将粉削去。巧匠二话不说,挥动大斧削掉白粉,而那人的鼻尖却完好如初。所以后来“斧正”一词里包含着对对方超群技艺的由衷钦佩。

  直到现在,人们书信往来或是递送请帖时,仍会沿用旧时书信中常用的“台甫”“台驾”“台鉴”等词语。此处之“台”本来源于星宿名。《晋书·天文志》称:“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称上台……次二星称中台……东二星称下台。”古代素喜以星象人,因此朝廷最高长官“三公”被称作“三台”。后来此“台”用于指称地方高官,如“抚台”“藩台”“道台”等。随着逐渐延展,对草根人物也以“台”相称,比如“兄台”“台端”等,意在抬高对方身份以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