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葬礼习俗

2017-02-12 09:21:00 知识

  陕北是历史上的边塞重地,黄土山连绵起伏一望无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平民百姓,活着靠黄土地为生,死后葬黄土山长眠。悠久的传统葬礼至今仍在陕北大同小异的延续着。

  陕北人看重墓地选择,据说这关系后代繁荣昌盛前途大业。需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到山上选定墓地,按照墓地大小定埋的辈数,有的埋五辈人,有的埋三辈人,也有“杨柳墓地”(埋满为止),至少埋三辈人。一般人活到六十多岁,便为自己寻墓地、修墓窑(放灵柩)的石窑或砖窑, (墓门、窗工艺精细)、做棺材(棺木种类较多,一般是水桐木,松柏木最好)、做寿衣(死人的服装,用丝绸等布做工精细)。

  陕北人敬老重丧礼,程序讲究颇多。

  家属们面对咽气亲人边啼哭边不忘扭死一只“替罪鸡”,意为死者生前可能有错,死后免受阎王怪罪,让鸡去“替罪”。接着用酒或水给亲人擦洗全身,洗净后将准备好的寿衣穿好,抬到临时支起的床上,麻纸盖脸。床前设供桌,烧香纸,人吃啥献啥。然后请阴阳先生“打阳单”看盖棺时间等。“阳单”意为阴间“通行证”,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八字、寿数、死亡时间等,盖有“符印”。死者进棺需仰卧,褥子下放七色线、七个铜钱,左右手各戴线串的生面圈七个。“生面圈”过去叫“打狗鞭”。意为死者初入阴间生疏,狗咬时好打。“钱、线”表示吉祥。盖好棺盖,将“阳单”贴棺头前边。举丧时间定后,将灵柩抬到灵棚。如天气太热需“偷丧”(灵柩先偷着斜放墓窑,家中设“灵牌”举行丧礼。)所有直系亲属称为孝子,身穿白衣、白鞋,腰系白布带、麻绳,头戴白麻纸孝帽,拄哭丧棍,一色白。通知所有亲朋好友赴丧吊唁。

  丧礼一般举行三天,一日三餐,每顿饭前亲属要“开祭”:到死者灵棚前三拜九叩、念祭文、上饭、上香烧纸、哭灵等,沉痛悼念。“开祭”分内、外祭,内祭为直系亲属,外祭为外姓亲属。三天中间一天对外开祭,这天内外祭一齐开,参加人最多。这一礼仪由四个先生主持举行。也有个别人家举行大型礼仪“做道场”请和尚念经,扬幡转道,配各种乐器,走金桥过银桥等形式。过去还有建祠堂长期供灵牌的。

  “迎帐”是葬礼中一个重要程序。举丧第一天,列队举着或抬着所有吊唁人送的礼物,后边跟着孝子端灵牌,由唢呐乐队前面领队游大街,鞭炮齐鸣,让群众观看。礼物多少表示死者及家人的威望高低。过去有抬整猪整羊的,现基本是绸缎被面“帐子”, 上面贴“人品可传”“泪洒冰天”之类大字及敬挽人姓名。

  葬前晚上绕大街“摆路灯”一圈。凡路灯队伍经过的街道两旁摆着一个挨一个的小油灯,象天上的星星闪烁。乐队在前,孝子在后,办事人员抬着祭奠食品、香纸等,旁边四五个人扛着大型火把照亮,鞭炮鸣响或放花。到十字街停下开“路祭”,向亡灵献食品,烧香纸,孝子三拜九叩,念祭文,沉痛哀悼。完毕孝子嚎着同队伍绕着走回家。

  第二天早晨,安葬队伍前边是彩纸做的“引魂幡”和唢呐乐队,跟着是抬花圈的、抬灵柩的、嚎哭的孝子、办丧人员等。到大街停柩,街邻烧纸祭奠,烧纸灰的沙锅打碎后,队伍抬柩撒纸钱、孝子哭灵上山安葬。安葬要先在墓窑内炸“糕”呛葬,意为“糕”即“高”吉祥高升。灵柩在阴阳操办下放墓窑。然后摆上长明灯、五谷仓、碗筷、酒和酒具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和墓志(刻写在石、瓦上的死者简介),还有孝子边吃一口边放进一口的“祭食罐”(表示亲人们每吃一口都记着死者)。一切安放妥,阴阳先生主持埋墓窑。地面上隆起圆锥形土堆,安放雕刻龙凤等图案的石饭桌、石碑,一座新坟便在山头出现了。

  次日,孝子还要哭着“复山”。给新坟烧纸做的房屋、衣服、童男、童女、金山、银山等(俗称“纸火”),惟恐亲人缺少什么。到此黄土葬礼程序结束了。但哀思没有结束。戴孝三年为亲人常烧所需“纸火”不贴红对联。逢年过节烧纸献食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