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介绍

2017-02-21 11:31:00 知识

  唢呐是陕北流行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吹打乐。它的乐器配备一般由两支唢呐(上手和下手)和三件打击乐器(小鼓、小镲、乳锣)两把长号组成。唢呐全长约68厘米,杆长约41厘米,较之现在舞台上用的唢呐形体大一些,发音浑厚一些,可奏7个调,常用的有本调、甲调、凡调三种。唢呐曲牌众多,传统唢呐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柳青娘》、《压指游》、《西方赞》、《得胜回营》等。群众俗称唢呐艺人为吹鼓手,一班吹鼓手多由五人(或六人,增加了一个小鼓)组成。

  陕北群众爱听唢呐音乐,每逢传统佳节、庙会吉日、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吹打。每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秧歌队伍在唢呐的伴奏下,欢快跳跃,翩翩起舞,耍狮子,舞龙灯,搬水船、踢场子都有唢呐伴奏助兴。在优美、流畅、富有舞蹈性的旋律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街头巷尾、山沟场院,班班秧歌,对对唢呐,无不显示新春佳节热烈气氛。迎亲娶媳更离不开唢呐,无论山村还是集镇,逢上吉日良辰,迎亲队伍一家又一家,吹鼓手昂首高奏《大摆队》,使迎亲队伍大增色彩。在那激昂喜庆的吹打声中,新娘子含羞带笑,流露出喜悦幸福的心情,到了婆家,唢呐高奏,锣鼓喧天,举行各种新婚仪式,甚为红火热闹。丧葬礼仪中,也少不了唢呐。在迎幛、迎幡、祭灵、出殡等过程中,唢呐都有专用曲牌,都与彼时的环境气氛和人们的思想情绪十分吻合,那凄凉、黯淡、恓惶、悲哀的曲调,加上孝男孝女们悲悲凄凄的哭声,使路人也无限哀惋和惆怅。尤其是夜深人静摆路灯时,唢呐声声,如泣如诉;路灯闪闪,忽明忽暗,更能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每逢庙会,搭台唱戏,人山人海,这时吹鼓手更能大显身手。有时几班唢呐吹奏,互相比试,使听众兴趣倍增。特别壮观的是“迎供”的场面,虔诚的善男信女捧着供品,举着“大报神恩”的匾额,由吹鼓手引路,从村庄出发,缓缓行进。人流似五颜六色的长龙,行至庙堂,摆好供品,香烟缭绕,唢呐呜咽,庄严肃穆,如入仙境。除此而外,做满月、拜寿、暖窑、合龙口,甚至进学校、参军等喜事,也请吹手助兴,除夕晚上,吹鼓手挨家挨户,向群众吹奏送喜,群众甚为高兴,给以少许钱或糕馍赏赐。

  旧社会,唢呐艺人属于下九流之列,地位甚低,生活甚苦,替人办红白大事吃在最后,且任何主客不愿陪席。吹鼓手后代很难成亲,不可进考场,只有绥德、米脂的吹鼓手可以例外。据说,绥德、米脂的吹鼓手曾经送过一个学台大人,一口气吹了三十里路,学台大人大为赞赏,因此,破例允许绥德、米脂的吹鼓手后代可以进考场。但艺人之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艺人不是替人办红白大事,就是吹奏唢呐,沿门乞讨。解放后,艺人地位提高,生活好转,吹奏技术也大大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