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日闹秧歌

2017-07-09 15:48:50 知识

  正月初七为人日,在陕北延安,人日一过,就开始闹秧歌。这是一年一度村社活动最集中的一段时间。男女老少,一个个喜气洋洋,把锣鼓家什从库房里抬出来,带到村里较高的硷畔上猛敲一顿,招人组织秧歌队。“锣鼓响,脚片痒”,在家里排练过一个冬天的人,谁肯错过这个机会?

  秧歌队组织严密,伞头一般充任队长。旧时,闹秧歌的多为男人,如今,女子也可以上场了。现在假如一支秧歌队里没有妇女,那真是不可思议的事。闹秧歌有俗规,不管谁家姑娘,只要上了场,家长就不能叫她回去,否则,败了大家的兴,人们就会认为此人“生分”。秧歌队里,不分老少、爷孙、父子、夫妻均可同台演出,与 “天”同乐。秧歌队所到之处,均有人负责接风,一杯淡酒洗尘,能激发演员十足的劲头,拿出最好的招数表演。

  延安秧歌流派众多,但基本由踢场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马等组成。一台秧歌有很多角色,根据不同要求,每人可随便扮演。服装极为简单,随身衣服,腰里扎一根红绸子,女角多一把扇子,头饰多为彩色纸折叠的缨子。但也有少数角色不能改变,如天官、春官等。丑角由性情活泼者扮演,如县官、蛮汉蛮婆。蛮汉蛮婆着白衣,大红裤子,手执笤帚当扇,提一个油葫芦,走路丑态百出,以逗人发笑为能事。另有马牌一双,多由性情暴烈的壮汉扮演,手执拂尘,面目涂黑或红,长须阔嘴,在队前队后扭摆跳跃,防止人群拥挤而冲散队形。队后常有一老乞丐,以一木棍挑一件破羊皮袄,蹒跚而行。

  据说,秧歌起源于春秋时期,本有迎神驱邪的意义,现在则已演化为一种吉庆活动。白天,秧歌队主要是转院拜年。每进一家院子,伞头就要根据四周事物,进行即兴创作,编出秧歌祝词。伞头将伞轻轻一摇,锣鼓点落下,嘹亮的歌便随之而起:

  走了一院又一院,这是一户庄稼汉,

  五谷丰登太平年,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

  哎嗨伊呀嗨,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

  唱罢,锣鼓声又响起,主人则放鞭炮相送,秧歌队转院继续进行。转院拜完年后,还要拜牲口圈、拜庙、拜煤窑等。

  傍晚,人们吃过晚饭,场地上点起几堆篝火,点起几个油灯,秧歌队就入场表演。随着锣鼓声的节奏,演员们左回右旋,翩翩起舞。最热闹的要数一个场里有几家秧歌队同时表演,互相斗阵。此时,场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北派场子,又有细腻轻柔的东路秧歌,还有古朴原始的南路秧歌,真是流派纷阵、各呈异姿,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被誉为中国最原始的摇摆舞蹈,优美高雅,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臀部的左扭右摆、带动着脚步作用节奏的移动,进一步、退半步,妙趣无穷。参加斗阵的各派秧歌队,此时情绪特别高涨,他们一队队都努力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演员身段的摇摆与臀部的扭动,其幅度往往倍于常时,动作既夸张又和谐、既奔放又轻柔,烈时如野马脱缰,柔时似雏燕戏水,锣鼓冬冬,铙钹锵锵,慢慢地把场地秧歌的斗闹活动推向高潮。此时,不论演者、观者,都已被沉浸于浓重热烈的艺术氛围之中,整个心灵在经受着一次美的洗染。许多观者,在鼓点的催动下,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几近忘乎所以的境界。

  场地秧歌要一直斗闹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慢慢收场,这是多么令人亢奋的情景啊! 如果让清人柯煜再世,一定会吟起他的《竹枝词》:

  秧歌小队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

  人说太平行乐地,更须千步筑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