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风味小吃

2017-02-12 13:12:00 知识

  北京的风味小吃,无论荤素、甜咸、凉热,应有尽有,长期以来,它们脍炙人口,深受群众的欢迎。其中虽有许多种已经失传,但今日老北京回想起来,仍有口留余香之感。

  茶汤 炒熟的糜子面,用开水沏,上面撒一层拌有桂花的白糖和红糖。倘若再放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芝麻、青梅等果料,就成了色美味香的“八宝茶汤”。

  茶汤原为明代宫廷御膳中的一种早点,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面茶 用糜子面熬成粥,盛到碗里后,用两根细筷子蘸芝麻酱来回往面茶上一丝一丝的抡。芝麻酱必须用香油搅拌,吃时再洒上椒盐、姜面儿等调料。吃时要一手擎碗,转着碗边儿喝,使面茶上的芝麻酱和面茶同时入口。

  扒糕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凉拌食物。做法是将荞麦面和榆皮面用凉水搅成粥状,加入少许白矾,用火熬,等其成稠糊状后,将擀面杖直立插于糊中,不倒为宜,然后边沾水边把荞面糊拍成椭圆形状。吃时切成薄片儿,浇作料:酱油、醋、麻酱、蒜汁儿、辣椒油、芥茉、胡萝卜丝儿。卖扒糕的大都在春、夏、秋季,此物去暑通气,售价不高,颇受大众欢迎。

  杂面 杂面是以绿豆面为主,掺点儿黄豆面与白面。经营杂面的分面铺与面摊两种。杂面铺是轧制并出售生杂面,而杂面摊则专售熟杂面。此种摊贩备有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羊肉汤和青豆嘴儿,将生杂面下到锅中煮十来分钟,连汤带面捞至碗里,再倒入少许醋,洒少许胡椒面和一小撮韭菜,香喷喷热腾腾地吃进肚里特别滋润。

  芸豆饼 煮熟的芸豆,抠一小勺,用白布包上一揉,摁成圆饼,有甜咸两种。这种小吃有浓厚的豆香,口感细腻润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等营养,小学生常用作早点。

  豌豆糕 豌豆糕是儿童喜欢吃的风味小食品。制做很简单,将豌豆面蒸熟后,撒白糖或浇糖稀。以前下街卖的小贩,背个圆笼,敲着堂锣,发出“嘡嘡令嘡令令嘡”的声响,小孩儿买的时候,给捏个小兔、小鸭、小花盆等小玩艺儿,煞有意思。

  豆汁儿 北京天桥有处“豆汁儿王”终日座无虚席。这里的豆汁儿酸甜可口,不稀不稠。其制做窍门是:把生豆汁儿放置一两天使之发酵,等到凭着嗅觉和味觉判断出酸度与甜度都合适时,倒入锅内用炆火熬。这样精心熬出的豆汁儿,非常好喝。

  卖一碗豆汁儿饶一小碟辣咸菜丝,这是老规矩,不够还可再要。因此,穷人往往揣着干粮往豆汁儿摊前一坐,喝得满头冒汗,吃得口口香甜,所花不过几分钱而已。

  莲子粥 莲子粥里制做精细的有八宝莲子粥。所谓八宝,是用大米和薏仁米熬成粥,吃时再加上糖莲子、百合、核桃仁儿、蜜糕、瓜条、青梅、桂圆、葡萄干儿、白糖等。

  炸焦圈儿 焦圈为圆形的小圈儿,炸得焦脆。过去,北京粥铺的早点,讲究吃马蹄烧饼夹焦圈,喝甜浆粥。就着豆汁儿,也是越吃越有滋味儿。

  薄脆 薄脆的制做是先把面团擀薄,用炆火炸,炸成焦黄透亮,吃着又酥又香。薄脆上有不少芝麻,细细品来,还有另外一种感觉。这种食物即使无牙老人也能到口即化。

  灌肠 把猪大肠洗净后灌上淀粉和肉果、桂皮、丁香、砂仁、花椒、大料、小茴香等十二种香料,煮熟了,在铛上用大油煎,蘸着蒜汁儿吃。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福兴居。据说慈禧有一年到火神庙去降香,老远就闻到香味而不知何物,问李莲英才知道是灌肠,遂命送到庙中,吃后颇为满意,当即赏了银子,并给福兴居封了可以永久性营业的“龙照”。

  炒肝 炒肝作为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已有百余年历史。名曰炒肝,实际上全是猪肠皮子,有猪肝也不多。炒肝是用肥肠作料,用白肉汤或口蘑汤勾芡。芡勾好后,加点蒜汁儿,再浇上炸花椒油,鲜醇而不腻口。北京人开玩笑,说:“你这人整个一炒肝儿”,意即“没心没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