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珐琅工艺

2017-02-20 10:35:00 知识

  珐琅工艺包括景泰蓝和烧瓷两种。

  景泰蓝又叫嵌珐琅,是北京特有的、我国独创的金属工艺美术品之一。是一种在铜胎上用很细的铜丝编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成的器物。它的制作分为七个工序,即:

  制胎、掐丝、烧焊、点兰、烧兰、磨光、镀金。

  景泰蓝的制作,相传起于十三世纪的云南,随之传到北京,并设有专门的官办作坊,发展到明代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工艺美术品。并有民营作坊制作。但其制作方法、艺术风格都不同于官办作坊。它所以叫景泰蓝,是因为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开始盛行,而颜色又以蓝色为主,所以“景泰蓝”这种称呼便留传下来了。

  明代的景泰蓝,以各种装饰宫廷的五供器皿和缸、壶、瓶等为主,造型、纹样大都仿照瓷器和古铜器。常见的花纹有“缠枝莲”、“饕餮纹”、“勾子莲”,以及各种花草、鸟虫、鱼虾等.洒脱不拘谨,具有豪放华丽、浑厚有力的风格。色釉有深浅绿、红、黄、蓝、白、紫等七种,以蓝色为主,用厚色和重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再恰当的掐以少量的铜丝为地纹,使色调统一,并给人一种富丽的感觉。到景泰年间,发展色釉达十五种,以孔雀蓝底色为主。用法出现了混合色,这样就可以表现出花瓣的深浅变化层次。题材方面也增添了人物、山水等,用轮饰和根据器形转折加以装饰。但当时民间的制品在艺术风格上与上述有很大不同,首先表现在题材上,都是吉祥图案,色彩以白底色为主,用大块彩色来表现花纹。装饰手法上多用开光的办法,在特定的一块形状中装饰重点花纹。

  到了清代(1644—1911),景泰蓝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用开光的办法临摹掐制历代名画。在构图和花纹布置上,广泛采用锦地开光密布在主题花纹四周的办法。掐丝加多,布满器物全身,使之艺术效果更加富丽,并且用镶嵌珠宝,珊瑚来丰富装饰效果。人物的眉眼、嘴上则利用烧瓷画珐琅的办法,使形象生动,色釉除比明代增多外,往往用几种颜色为主,再配几种复色,效果比明代含蓄些,成品光滑。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不仅继承了历代传统艺术,还创造了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新花样,吸取了民间流行的刺绣、瓷器等各种优美的图案,并且大量吸收敦煌艺术风格,使景泰蓝艺术更放异彩,经常掐制的花纹叫得上名字的就有百种。

  另外,与景泰蓝相近的一种工艺品叫烧瓷,俗称洋瓷,为了区别于景泰蓝,又称画珐琅,是在较薄的铜模上烧以珐琅釉(瓷釉),再在上面绘以各种彩色纹样,并经多次烧制而成的一种工艺品,是由景泰蓝发展而来的,又为现代的搪瓷工艺打下了基础。

  烧瓷相传于十六、十七世纪创始,先后在北京、江苏、广东兴办作坊,至清康熙、雍正、乾隆(1662—1795年)时为烧瓷画珐琅极盛时期。

  有人喜欢把烧瓷与景泰蓝称为姐妹艺术,因为二者都以铜为胎,并都以珐琅为装饰,但烧瓷艺术的效果,比景泰蓝更细腻动人,色彩更丰富,它的绘画上彩,是用笔画上去的,因而中国画的皴、点、染等技法都能充分的运用,无论多么细致的花纹都可表现出来,不像景泰蓝受掐丝的限制。产品以黄色底为最多,也有用白色为底子的,色釉有三十余种。它的铜胎打制得极薄,只等于景泰蓝的三分之一,作日用品最适宜。花样的布局,有开光办法也有分块装饰办法。尤其是色彩,一经火烧,富丽辉煌,造型古雅。它的技艺要求很严格,一件作品,一般要火烧五、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