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王麻子”刀剪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017-02-20 11:12:00 知识

  明朝末年,有张兴、李顺师兄弟二人,因生计所迫,离开山东老家来到北京,以打剪子为生。由于他们手艺精良,制成的剪子深受用户欢迎,随之生意也就越做越红火。到了清顺治八年,有个脸上长麻子的山西人。在北京宣武门大街靠近菜市口的地方,开了一家杂货店,红营火镰、剪刀什么的。这个姓王的自己不仅会打制剪刀,而且善于经营,秉性也勤俭诚实。他和张兴、李顺合作后,先是以经营杂货为主,后因剪子的销路日益看好,自有作坊的产量供不应求,便开始收购其他作坊生产的剪子。由于他们三人都是行家,对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每到一批货,都认真验收,每把剪子都要做到“三看”、“两试”。三看是:一看外观,二看刃口,三看剪轴。两试是:一试锋锐,二试手感。达不到以上者一律不收。以自己作坊的产品质量为准。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拿到柜台上出售。随着发展,这间杂货店不但成为一家专营剪子的商号,还因货真价实而声名远播。本地人和外地人凡是要买剪子的都慕名而来。因为王掌柜常在柜台上照顾售货,他脸上的特征便被人们记住,相互传告,人人都把这家商号称为“王麻子”。“王麻子”剪子成了北京的著名产品。等到了清嘉庆二十一年,这家杂货店正式挂出了“三代王麻子”的招牌。从此,以“三代王麻子”做为商标,并在剪子上刻有,“王麻子”三个字。

  几经时世变迁,这家商号所以信誉不减,主要原因就是其质量上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王麻子刀剪店出产的剪刀,无论从结构到工艺都有其特点。首先是选择两股剪刀装配的支点要合适。“王麻子”的剪子这个部位选择很恰当,再加上它剪头长、剪口顺、剪把宽、剪轴粗而灵活等特点,致使厚薄都能剪。厚可剪四十层的普通布料.硬可剪大头针,曲别针,剪刃不崩不卷;软料可剪丝绒绸缎,一剪到底,不挂丝线。其次是选料精良,工艺合理。锻造的严格要求,“热处理”的火候硬度合适,剪子经过“表面处理”不易生锈,刃口锋利,剪尖灵巧,剪刃内侧两股都有锥形槽,易于磨削,使用期长。剪子表面经过发黑处理,永不褪色,被人誉为“黑老虎”。

  十年动乱中,王麻子剪刀厂虽未停产,但厂名和商标却被视为“四旧”,更名为北京刀剪厂,剪子改为“北京牌”,到了一九七八年才又恢复了“王麻子”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