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碑铭》赏析

2017-05-12 16:25:00 知识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1892—1968)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在苏联作家、苏联文学中,他以富于幻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见长,被人推为是抒情散文的巨匠。本文就是他的代表作《金蔷薇》中的一篇,仅节选了其中的前半部分。

  全文可以视作两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议论。这两部分用一个细节相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过渡。这一个细节,就是本文主题立意之所在,它便是碑铭。这个碑铭被当地的渔夫们刻在一块巨大的圆花岗石上,它的内容是:“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样,前半部分是后半部分的铺垫和渲染,后半部分则是前半部分的概括和升华,两部分互相呼应,相得益彰,巧妙地起到了一种擒纵开合的作用。

  写景部分的抒情色彩极其浓烈。这种抒情,不是虚假的大喊大叫,而是将浓烈的感受化为形象性的绘景文字来体现的。这些文字,视角不断变化,镜头不断推移,从宏观到微观,从远景到近景,从室外到屋内,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将波罗的海荒凉而阴沉的冬景渲染得异常贴切,有一种诗一般的气息。

  后半部分的情调异常悲怆而高昂,具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作者从渔夫们刻在巨大的圆形的花岗石上的碑铭中受到感悟,发出了一种更有使命感的议论。这样便将文章的立意拔高了一步,人们对自然的搏斗被赋予了广泛的意义,从而成为人对于社会的征服,同时也联系到作家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这样的一种转变,实则是一次认识的升华,它使人的思维从感性升跃到理性,文章的主题也便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