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文学介绍

2017-06-21 17:51:45 知识

  一、神话

  神话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民间故事。回族形成于封建社会,已不具备产生神话的条件了,但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古兰经》及其典故通过阿訇讲卧尔兹的形式,流传下来。回族中流传的神话,除了受回族先民及伊斯兰教的影响外,还受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神话的影响,但回族对于这些神话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按照自己的民族意识,适当进行了一些加工和改造,产生了充满神奇想象的变异,增加了回族人民对人类起源及万事万物的认识。

  回族中流传着开天辟地、关于人类和万物起源等的神话,如《人是怎么来的》《人祖阿丹》《阿旦与哈娃》《人和狗是怎么来的》《阿丹和海尔玛》《阿当寻火种》《谷穗和狗》《牛的来历》《“圣鸟”鸽子》《关于霜冻——霜的传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雪和雨的传说》等。这些生动丰富的神话大都表现回族人民对于自然宇宙的探索精神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二、故事

  1.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不同,它的故事和人物不一定和人物有多大关系,情节虚构,有时又有传说的幻想成分。回族生活故事内容比较丰富,流传地区也很广。《太阳的回答》《白兔姑娘》《龙盘》《仙子下凡记》《金鸡》《白鸽子与阿里》《金雀》等故事充满想象,颇具浪漫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回族幻想故事的代表作品。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斗争、劳动爱情、家庭伦理等,都是生活故事的主要内容。《搭救》《店洼河》《宝锅》《克里木》《弯弯棍》《聪明的满拉》《穆萨端泥》等是回族阶级斗争故事,讲述了在长工与地主的关系中,地主对长工进行残酷剥削,地主贪财、恶毒,长工们勇敢机智、乐观幽默,在任何困难面前,总能利用地主的弱点和自身的优势巧妙地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劳动是人民生活的主旋律,《金马驹》等是对劳动者的歌颂和只有劳动才能改变生活的劳动观的宣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兄弟关系、婆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体现着家庭的和睦与矛盾。《三兄弟》《孝子》《五花石》《白狗救命》《亏心事不能做》《马尤乎教子》《两兄弟和两妯娌》《艾思麻的四个儿子》《石猴》等回族家庭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回族的家庭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题材成了民间生活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情观。回族爱情故事有《不见黄河心不死》《阿里和他的白鸽子》《金口弦》《大眼睛令》《咪咪情》《主玛和月亮姑娘》等。这类故事并不单单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演绎爱情故事的,既有现实性,又有理想性。

  回族生活故事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回族的社会生活,有的充满幻想,有的充满感情,有的富有激情,有的充满爱憎,用自己民族特有的语言方式,歌颂善良,鞭挞丑恶,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机智人物故事

  回族中流传着大量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阿卜杜的故事》《伊玛目的故事》《赛里买的故事》《索里哈的故事》《聪明的媳妇》《聪明的满拉》等。回族机智人物故事都有一个固定的机智勇敢的正面主人公,围绕这个主人公,由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通常有两种方式流传,既可以一则一则地单独讲,也可以将若干故事连在一起讲,前述《阿卜杜的故事》就是由《舍散》《河干了》《挖金子》《洗坷垃》《请罪》《掌柜子真好》等故事连起来的。从作品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些故事里的机智人物,大都扎根在群众中的劳动者,他们处在旧社会的底层,但他们聪明能干,大胆有为,富有正义感。他们往往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危急时刻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正义战胜邪恶,说明了真善美最终战胜假恶丑的真理。这些机智人物诙谐、滑稽,富有幽默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机智人物的出人意料的斗争技巧,凝结着回族人民的智慧。

  回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许多作品通过机智人物的行动,展现了回族人民反抗压迫、反对剥削的斗争精神和他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愿望。此外,还有些作品也表现了劳动者淳朴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乐趣,讽刺社会上那些自私自利、吝啬虚伪、愚昧懒惰等不良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在启发人们热爱劳动,坚持正义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传说

  1. 风物习俗传说

  回族分散全国,生活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江河湖海、名山大川及自然风光,回族人民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各地山水名胜及各种地名的由来,用了不少优美的传说加以解释,如《博格达山的传说》《缠河的传说》《六盘山为啥药材多》《教子胡同的来历》《飞来寺的传说》《凤凰城》《通八堡的传说》等,体现了回族人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增加了这些山水名胜的历史文化内涵。

  回族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文化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回族的节日和一些习俗大都有其来历的传说,如《古尔邦节》《阿舒拉》《古尔邦节宰黑头绵羊》《油香的传说》《穆斯林不吃无花果》《回回为什么能吃鱼》等。有些习俗源于回族自身的历史,并表现出了地域性色彩,如《汤瓶的来历》《涮羊肉的来历》《茶壶标志的来历》《回回与盖碗茶》《回族姑娘精绣一块牡丹花手帕给丈夫》《回族姑娘出嫁戴戒指的故事》《办喜事给婆婆抹黑脸的习俗》《回族结婚时追马的来历》等。

  回族风物习俗的传说不同程度地真实再现了回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和精神风貌,是回族文化的缩影。有关回族风土人情、地方风物的传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又有历史的、地域的和宗教的文化色彩,最能体现回族的风俗习惯,是回族民间故事传说中较有特色的一类。

  2. 族源传说

  作为历史“同路人”的民间传说,对回族形成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解说。回族族源的传说主要有《回汉自古是亲戚》《宛尕斯》《回回的来历》《西域回回》《灵州回回的传说》《回回原来》等,它们是以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基本素材的传说,在回族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这些民间传说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像回族族源中的中亚、西亚人成分,回汉之间古老的姻亲关系及中阿交流等的历史事实。回族民间传说对回族族源的传说尽管带有想象的因素,说明回族对自己历史追述与回忆,最终要表达的核心就是回汉民族团结和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历史事实。

  3. 人物传说

  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劳动人民对各种人物都有自己的评价。回族人物传说一般以回族人物为中心,叙述了他们的经历和事迹。这些人物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纪念他们,敬仰他们,就以人民群众擅长的口头传说创作的形式为他们树碑立传。如关于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传说有《锁蛟》《赛典赤征萝槃甸》等;关于回族航海家郑和传说的有《捉赃官》《三保太监和接官亭》等;关于歌颂近代西北、西南回族起义领袖的传说,像杜文秀的传说《杜文秀起反》《是个干大事的人》《一副对联》《孔雀胆》等。这些人物传说经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故事内容更加生动。

  在回族人物传说中,对伟大人物或歌颂他们的勇敢机智,或赞扬他们的聪明才智。人民群众用他们特有的视角和方式,以口碑为这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立传,尽管许多故事运用夸张、渲染等手法,但感情真挚,立场明确,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人物对祖国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成长的历史。

  4. 历史传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近代,回族人民为了民族生存和自由,在西北、西南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给黑暗的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但是,在过去农民阶级没有话语权,在统治阶级的史籍文献里,起义的回族人民被诬蔑为“逆回”“回贼”,起义的真相和性质也被颠倒和歪曲了。可是,“正义的斗争在人民的心目中是永垂不朽的”,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历史的同路人,却从另一种形式和角度,对回民起义英雄人物的大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和赞扬。这些只靠口耳相传而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作品,在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显示出惊人的表现力,也为我们正确地了解这场起义的实质和评价起义领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口碑文献资料。《杜文秀起反》《渡漾江》《冒了刀的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在回族新的史事传说中,也有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篇章。如《彭老总在豫旺》《红军标语》《红军三过单家集》等,反映了回族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解放事业的关心,这些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歌谣

  1. 抗日歌谣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抗日斗争中。不论是根据地、大后方,还是国统区、沦陷区,回族人民都积极参加了这场战争,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壮丽诗篇。歌谣作为人民喜爱的一种口头创作形式,这时最能表达人民的心声。唱一首《抗日少年》,走上抗日的前线; 《十绣》中,表达了青年人爱国心长存,保家卫国,消灭侵略者,永过太平年的美好心愿; 《抗日十二月》以每年十二月为主线,热情歌颂了回民支队抗击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自由的动人事迹……这些抗日的回族歌谣,是回族口头创作史上的光辉篇章!

  2. 生活歌谣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回族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阶级和民族的压迫下,他们绝望了。“提起年月诉孽障,回回的日子多难肠;活着不如无常了好,地狱上也比人世上强。”但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惨淡经营,艰难地迎送着岁月。“天下回回一个法,一养牛羊二宰杀,三缝皮衣四制革,吃喝穿戴全靠它。”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只是:“跑街巷,串货郎,卖皮帽,贩牛羊,揽脚户,跑小商,开食堂,当牙行。”而那些给地主干活的长工们,命运更加悲惨:“一上黄渠坡,看见梁家大黑锅,倒水一大锅,下米十八颗,三根面叶子煮调和,稀溜溜,稀溜溜,饿得长工好难活,还骂长工吃得多。”山东回族生活歌也说:“穷回回,愁断肠,烧饼果子宰牛羊,推车挑担串四方,一天挣来一天吃,一天不跑就断粮,土坯草房矮又脏,阴天下雨闹饥荒。”这就是各地回民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歌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态度。

  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在过去苦难的岁月里,他们出门离家、走南闯北,在高山峡谷间长途跋涉,在戈壁荒野里风餐露宿,更深地体会了人生的艰辛,感受了常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寂寞和悲凉,于是便在痛苦中情不自禁地道出了《驮户日月难》《拉骆驼路程歌》《脚户下四川》等反映回族行商苦难生活的歌谣。

  3. 近代历史歌谣

  回族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近代,回族人民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近代回民起义歌谣从一个侧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不仅有对起义的直接看法,也有对起义领袖的歌颂和赞扬,还有反映民族团结和内部分裂的歌谣,以及对起义作用的初步认识。面对民族存亡,回族人民没有低下头颅。如《回回再穷志气大》:“滩里的马莲开蓝花,割过了一茬长一茬;回回再穷志气大,不怕杀头不怕剐;人心不死更能活,春天一到又发芽。”有的歌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反动统治阶级挑拨民族关系,如《活活喜坏了清家的官》:“汉杀回,回杀汉,结下的冤仇没有边;死死害苦了众百姓,活活喜坏了清家的官。”起义中回汉团结,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回汉一家人》:“回民和汉民,都是一家人,坛场磕了头,都去杀洋人。”① 有的歌谣反映了回族内部的团结和分裂给起义带来的正面的负面的影响,如《回回抗清心一条》中说:“老教打新教,官家连说好;新教打老教,官家偷着笑;回回抗清心一条,吓得官家没处跑。”分则给反动统治阶级以可乘之机,合则共同面对封建统治,如《戳来捣去闹不成》:“回回起事人马硬,就怕内里出坏。里戳外捣坏大事,戳来捣去闹不成!”有的歌谣表现了义军的英勇善战,如《一刀三头力气大》:“灵州城外胡家堡,杀出了马六大师傅; 一刀三头力气大,清兵谁也架不住;刀头人头连马头,一起落地滚骨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回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没有逃脱历代农民起义的命运,但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腐朽的统治,为以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歌谣《总算晃动他几块砖》这样做了认识:“同治年间天下乱,回回造反整十年。没能推倒金銮殿,总算晃动他几块砖。”②

  4. 儿歌

  儿歌是在儿童中长期流传的一种简洁生动、富有情趣的口头短歌,它真切地反映了儿童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开发儿童智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回族儿歌数量很大,基本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反映民族社会生活情况的儿歌。如“小娃娃,说实话:阿大来?念班大;阿妈来?卖麻花;哥哥上街问斗价,姐姐厨房正拾菜……”这类儿歌数量虽然不多,反映了回族的宗教信仰和善经商的习俗。第二,在游戏中或唱或诵,以增加游戏的内容和趣味的儿歌。这种儿歌的数量较多,一般在儿童们跳皮筋、捉迷藏等游戏中,都有与其相配合的儿歌。第三,开发儿童智力的儿歌。如:“打一,鹦哥嫁妻;打二,南册挂网;打三,三层袄垫驴鞍;打四,四家娃子会写字; 打五,五编鼓;打六,六把扇子遮日头;打七,七盘茶待女婿;打八,八杂莲花;打九,舅家门上拴了个大黄狗。喂黑的,不张口;喂白的,张大口。黑的撂过墙,白的撂过房。”这首儿歌在给儿童教数数目的同时,还教他们事物的名称,对于儿童智力开发,扩大他们的生活领域,都有启蒙作用。第四,进行淳朴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儿歌。如:“亲家亲家你坐下,我来给你做饭饭。割羊肉,擀长面;打搅团,油泼蒜;看你喜欢不喜欢。”对于培养儿童热情待客好作风、好习惯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而“小尔林,学念经。学念经,多专心。又通书,又通经。长大后,变成个大尔林”则教诲从小要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长大后做个有学问的人。

  当然,也有一些儿歌是语言的游戏,如“一拉一串串,黄狗下蛋蛋,公鸡磨面面,老猫做饭饭”,它只是重于音节的连贯押韵以及丰富的想象、夸张与幽默。

  五、谚语、歇后语

  1. 谚语

  回族谚语依存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语言、生活习俗及居住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回族宗教生活、社会斗争、生产经验和日常生活,有科学性,也有哲理性,凝聚着回族人民丰富的智慧,渗透着他们深厚的思想感情。

  回族谚语一般以本民族最熟悉的事物为依托,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内容包罗万象。“天下回回生得怪,个个都会做买卖”“回回职业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反映的是回族的生活习俗和经营方式;“庄稼靠土生,回民守清真”“做贼的不富,舍散的不穷”“这个门宦那个教,各把各的马抓牢”体现回族的信仰;“只有穷回回,没有悚回回”“亲连亲,亲套亲,回回绕着弯子都是亲”“是亲戚都得护,是回回都得顾”反映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有的谚语总结了生活和生产经验,富有哲理,且感情真挚,耐人寻味,如“吃不穷,穿不穷,划算不到一世穷”“金旮旯,银旮旯,不如我的乡旮旯”“十个空看的,顶不上一个实干的”“出多少汗,吃多少饭”。这些谚语用洗练、形象、生动、简洁、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回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达了回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回族语言词汇中的瑰宝,也是回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

  2. 歇后语

  歇后语是回族人民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口头现成语,是回族语言词汇中的特殊成分,是一种采用巧妙的手法表达抽象思想的艺术语言,具有通俗、诙谐、风趣的特点。回族歇后语的喻体即前部分的比喻部分,主要与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地域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如“穆民没有伊玛尼——丢了根本”“老回回喝盖碗茶——先刮两下”“要乜帖的丢了打狗棍——受狗气哩”。回族在地域上的大分散,也使回族歇后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这种歇后语只在特定的地区流行,离开这一地区就不一定好理解了。同样,回族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即解释部分,是用不同风格的词语表达出来,特别是用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表达出来,一般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如“孙悟空搀娘——猴拉母(哈拉姆)”“猫挨耗子睡——鼠迷 (舒迷)”,这两条都是属于谐音歇后语,“猴拉母”与哈拉姆谐音,而哈拉姆其意是不义之财,为阿拉伯语音译;鼠迷与舒迷谐音,舒迷是波斯语音译,为不吉利的意思。

  六、叙事诗

  回族叙事诗,以叙事为主,主要反映回族历史、回族人物及婚姻家庭、经济生活,包括《乾隆四十六年事变歌》《马仲英打宁夏》《歌唱英雄白彦虎》《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穆莎与海哲》《脚户哥下四川》《当兵苦》等。这些作品现实性很强,大都粗犷、直率又有几分悲壮,读来耐人寻味。

  1.《紫花儿》

  《紫花儿》又名《吆骡子》,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的固原、海原、西吉等地。《紫花儿》480多行,以浪漫主义表现方法,以回族青年紫花儿与其姑舅哥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全篇。讲述美丽贫穷的回族姑娘紫花儿从小失去双亲,被姑舅妈抚养大,在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中,她与姑舅哥产生了爱情,私下订了终身。但在黑暗的社会里,他们的爱情没有保障,隔山的霸地草看上了紫花儿的美貌,要娶紫花儿做自己的儿媳妇。紫花儿和姑舅哥虽经反抗仍无济于事,紫花儿终被捆绑抢走,正待她要以死殉情时,被灶房婶婶劝阻,并设法帮助她与姑舅哥相见,于是二人订下计谋,姑舅哥隐姓埋名给霸地草当脚户,紫花儿则以开客店为名,以便经常见面,寻机逃走。后来有一次姑舅哥在赶脚西口外的途中,梦见紫花儿想哥得了病,于是急如星火赶回客店,半夜恰逢霸地草查店,俩人一不做二不休,拼着一死抢过骡马冲出山村,从此远走高飞,去寻求幸福和自由。

  《紫花儿》成功地塑造了紫花儿、姑舅哥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长诗的语言很好地借鉴了古代叙事诗的比、兴的艺术手法,结合回族“花儿”的表现力,吸收信天游、爬山调之类民歌的特点,形成了《紫花儿》用语朗朗上口、节奏短促、二句一联独特的形式结构,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紫花儿的机智、聪颖和男主人公敢作敢为、刚强不屈的性格,也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回族生活的风情画。全诗充满着浓郁的宁夏地方特色和回族特色,淳朴、健美的诗风为回族民间文学赢得了声誉。

  由赵玉如搜集整理的《紫花儿》1983年参加全国民间文学评奖,获优秀作品二等奖。

  2.《马五哥与尕豆妹》

  《马五哥与尕豆妹》(又名《尕豆妹与马五哥》),是根据清光绪七年 (1881年) 发生在甘肃河州莫泥沟多木寺的一个真实故事演绎的回族民间长篇叙事诗,长期在西北地区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广泛流传。光绪初年,河州莫泥沟的一位叫尕豆的回族姑娘与青年长工马五相爱,俩人立下了海誓山盟。但村子里的恶霸马七五想霸占尕豆,便强娶尕豆为自己不满10岁的儿子尕西木为妻。一天,尕豆妹与马五哥在泉边相遇,相约深夜在尕豆妹家相见。他们见面之后,不料惊醒了尕西木,马五为势所迫,失手掐死了尕西木。马七五遂买通官府,将马五和尕豆妹双双斩于兰州城。尕豆妹与马五哥为追求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赞扬,当他们惨遭以恶霸地主马七五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杀害后,当地人民很快便把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诗,到处传唱。长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大量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美丽、坚贞、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尕豆妹和善良、热情、淳朴的马五哥这两个典型形象。百余年来, 《马五哥与尕豆妹》传遍了大西北,不仅成为活在回族人民口头上的长诗,而且还根据其故事情节,创作了歌剧,搬上了舞台,显示了这首长诗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