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工艺的历史资料简介】石雕的历史起源与特点介绍

2017-12-21 10:45:06 知识

  中国的石文化博大精深,从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到巍然壮观的重庆大足石刻;从构造华美的乐山大佛到超凡脱俗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从气派非凡的武当山石建筑群到发思古之幽情的十三陵石牌坊,无不突显世界文明古国的风采。到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名录中,直接与石雕有关的,应当说占有重要的比例。中国石雕,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

古石雕大观 福建厦门

  石雕,属于一种造型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石块上雕刻各种图案及形象的雕刻工艺。

  石雕的历史说来话长,旧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利用锋利的工具在硬度较高的石块上进行雕刻。新石器时代,在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浮雕人头石像,其眼、口、鼻等部位均嵌有白色的骨珠。而在河南安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人物和动物,高约三十厘米,从有的在背后雕凿的方形长槽看,当初无疑是作为建筑装饰构件使用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造型朴拙的龟、蝉、鸟、虎、熊、牛等形象的小型石雕。看得出,上面已经饰以阴线浅刻的云雷纹等图案。

  南北朝以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等石窟的大型石雕佛像相继问世。这一时期,小型石雕工艺品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唐代,福州寺院住寺僧侣利用当地的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及念珠之类宗教用品,除供寺院使用外,还当作礼品馈赠游客。从此,寿山石雕刻品开始著称于世,流传各地。此时期,福建惠安的青石雕刻也用于寺院的龙柱和石狮等建筑装饰。唐代的《昭陵六骏》是古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宋代,石雕趋向小型工艺品及文具、印章等实用品。明代,在浙江青田石雕、山东掖县滑石雕刻民间普及。

  清代,福建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湖南菊花石雕等民间石雕快速发展,技艺愈加纯熟。

  石雕依所用石料分青田石、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滑石、墨晶石、彩石、卵石、文石、红砂岩等几类。其中青田石雕刻最为普遍。

  石雕雕刻的内容十分广泛,就说住宅石雕吧,就有石狮子、石鼓、石桌、石凳、柱础石、拴马石、门柱石等。陵墓石雕呢,除石人、石马、辟邪、石羊外,比较普遍的就是石碑、石桌、牌楼和墓顶了。蛟龙碑应该算作碑之精品,从前只有七品以上官职的人死后才有资格竖立蛟龙碑,至于普通百姓,那就只有抻脖子看碑的份了。工艺品石雕小巧玲珑,像小动物、文具、印章等小玩意儿啦,那就更多了。再有,石雕还用来制作佛像等。

  石雕技法有阴刻、浮雕、圆雕、镂雕、影雕等。

  铁锤、钢凿、劈斧及锉刀、磨刀石等是石雕的重要工具。

  旧时,石雕讲究直接在石料上雕刻出来,如我国汉代的陵墓雕刻,南北朝兴建的云冈、龙门及其他各地的石窟石雕艺术。到了近代,有些石雕像则是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然后再依据石膏像雕成石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有效地避免因万一雕坏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

  寿山石雕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而得名。寿山石的色泽有红、黄、紫、白等色,质地脂润,晶莹似玉,水纹杂错,色泽瑰丽,是工艺石雕和篆刻的绝佳之材。

  北宋至南宋,是寿山石雕快速发展时期。各种观赏品、殉葬品纷纷面世,以石俑最为突出。人物石俑,包括文俑、武俑、女俑和老人俑等;还有龙、虎、龟、蛇等各种兽俑。高的达35厘米,矮的不及4厘米。另有人物、玄武、蛟龙等石雕小品。其他还有人物、动物、器皿以及嵌饰各种什器等。其中一件坐式人物,右手按膝,作沉思状,塑造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寿山石雕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据清高兆《观石录》和其他文献记载,寿山石雕发展到宋代,从业队伍已经形成,并设有专供官府使用的雕刻作坊。寿山石雕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多雕刻花鸟禽兽和民间故事人物。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成为寿山石雕的特色,且已开始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充分体现出宋代艺术匠师们的聪慧。

  通常人们以为,石嘛,自古就应产于山上,寿山石也概莫例外。其实,这只是惯性思维带来的误解。最名贵的寿山石系产于水田之中,俗称田坑石,又名田黄石。寿山石有百种以上,尤以田黄石最佳。田黄石肌理细密,质地温润,色如蒸栗,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自明、清以来,田黄石就被誉为“印石之王”,其价值与黄金相当,备受藏家至爱。正如熟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就。”

  较为珍贵的田黄石品种有以下几种:最上品的田黄冻石;银裹金;如冰似玉的田白石;中上品的金裹银;田黄石;温润凝腻的鸡油黄;黄中微红的桔皮黄;外黑里黄的黑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