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极具戏剧性的音乐轶事[第2页]

2014-12-22 16:34:51 音乐资讯

  那么,莫扎特怎么会将米切尔·海顿的作品“改头换面”后“变”成自己的作品的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米切尔·海顿。这位海顿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名声当然远不如他的哥哥约瑟夫·海顿,但也是十八世纪奥地利作曲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他幼年在 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任歌手,后长期受雇于萨尔茨堡大主教,为教堂创作宗教音乐。他一生写了四百多首各类体裁的作品。在萨尔茨堡期间,他结识了比他 小十九岁的莫扎特,两人成了忘年之交,1766到1767年,他甚至邀请还不到十一岁的莫扎特及另一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部德语宗教歌剧——《第一条 戒律的责任》(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s,MH 85)。

一桩极具戏剧性的音乐轶事

   1783年下半年,莫扎特带着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康斯坦策最后一次回到了故乡萨尔茨堡省亲,由于米切尔·海顿正好生病,莫扎特帮助他写完了大主教科列奥多 (Count Hieronymus von Colloredo,1732-1812)委托的六首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中的余下两首(后编入莫扎特的作品目录中,即G大调,K.423;降E大 调,K.424)。在萨尔茨堡住了三个月后,莫扎特夫妇返回维也纳,10月底途经林茨。由于当时莫扎特的名声已如日中天,林茨的一位杜恩伯爵(Count Franz Joseph Thun and Hohenstein,1734-1801)通过他的养子,也是莫扎特的学生,盛情邀请莫扎特夫妇住在他家,并请他于11月4日在林茨举办一场他的作品音 乐会。10月31日,莫扎特在给他父亲的信中说道:“由于我身边一首自己的交响曲都没带,所以这几天只好在这里专心作曲。”就这样,莫扎特用了四天时间创 作了他著名的《C大调第三十六交响曲》(K.425,又名《林茨交响曲》),并在11月4日亲自在林茨的“水剧场”(Wassertheater)指挥演 出了这首新的交响曲。在那场音乐会上,除了这首交响曲以外,据说还演奏了增加了一段引子的米切尔·海顿的《G大调交响曲》。令后来一些乐评家感到很难理解 的是,紧接着充满活力与创意、可以说是真正表现其娴熟作曲技巧的第一流的《林茨交响曲》后,莫扎特为什么会考虑这样一首结构如此简单而技巧又很“老旧”的 三个乐章的《G大调交响曲》?至于这首作品演出时究竟是以米切尔·海顿作为作曲者还是莫扎特自己作为作曲者,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科歇 尔编号为444的这首交响曲的手稿确是在莫扎特身后留下的一大堆手稿中找出来的。于是问题就来了:问题之一就是莫扎特为什么要复制(抄写)米切尔·海顿的 《G大调交响曲》的乐谱?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应对在维也纳以及其他地方的众多音乐会,莫扎特除了亲自谱写交响曲,是不是偶尔也要用一些别的作曲家写 的交响曲?问题之二就是莫扎特是如何获得这首交响曲的乐谱的?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居住三个月期间米切尔·海顿允许他复制(抄写)的,还是通过别的途径复制 (抄写)到的呢?问题之三就是如果他在林茨指挥演出的是米切尔·海顿的《G大调交响曲》,为什么他要在这首交响曲的开头加上一段缓慢的长达二十个小节的引 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