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葬礼习俗洞穴墓

2017-02-12 10:48:00 知识

  洞穴墓在东北地区发现得不多,就目前所知仅发现三处:一是解放前由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的锦西沙窝屯洞穴;其次是李文信先生发掘的黑龙江省依兰倭肯哈产遗址;第三处是辽宁省的本溪庙后山洞穴墓地。辽宁省的同志在近几年的田野调查中亦有些零呈发现,但均没有正式报告发表,情况不清。安特生发现的沙窝屯洞穴遗址是否为洞穴墓葬,现尚难确定。只得以余两处为例。

  倭肯哈达洞穴墓式较为特殊,在东北地区是仅见的一例。洞穴是人工利用一面天然岩壁所造的方筒形的横穴。洞口到山下的平地距离为86米,方向西贪偏北6强。利用北壁和南壁间的大岩隙,加以人工补筑,上下铺石块,才完成这个洞穴。洞底前低后高,洞后部用一大石横于南北之间,形成洞的东壁。底石为里高外低,铺成台阶式,盖石出洞口(西)向洞后部铺,后石压前石,呈鱼鳞状,盖上又铺有小石块和泥土。

  洞穴中共出四具人骨,其中后部的两具人骨较完整,埋葬的姿式属于蹲坐的屈肢葬,双臂抱膝蹲踞着的样子,面向北壁,这种在洞穴中以蹲坐式为其葬俗的现象,在全国尚属孤例,很难做出比较,而在洞穴中埋人,既是居地又是墓地的,除此洞穴之外,在全国也相见不多,就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只有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及辽宁的庙后山洞穴。但菘葬式葬法与倭肯哈达洞穴土葬了截然不同。洞穴埋葬当是旧石器时代延续下来一的一处比较古老的葬法,我国的山顶洞办即是一例。这种葬法延续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并不断地丰富一发展。如满城汉墓即为人工开凿的崖洞墓。高句丽时代的将军坟,在建筑风格上似乎有着一点渊源。虽然葬式与倭肯哈达不一样,但同用巨石垒筑,将主中有石棺床,而倭肯哈达人骨架下亦铺有大石,这种现象难免不予相比。而区别是一为岩石隙成,较原始,一为平地垒砌,较规整、宏伟、进步。

  辽宁本溪庙后山的洞墓,则自成一体在B洞和C洞发现的23座墓葬,多为石棺墓,并包括了捣抑身、火葬、二次葬等种葬俗。庙后山的洞穴墓葬为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洞,因洞底为岩层,无法挖坑穴葬,所以形成了洞穴墓葬独特的葬式。庙后山所发掘的全部墓葬均无葬坑、葬具、不封土,火化墓的骨灰上有的压有一层薄石块。也有的墓用石块砌一单层墓圹。埋葬方向可能与洞穴方向有关,多数为东西向,少数为南北向。火葬墓中壶、罐内多装有人骨渣,骨渣火化温度很高,均烧成灰白色。男性墓多有石斧、石锛,女性墓多葬有陶、石纺轮。用猪、鹿的下颌随葬在死者的身旁,是洞穴墓地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