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驿道与满族驿站

2017-02-17 10:28:00 知识

  自古民间称驿道为“官道”,满族也是如此,官道是东北古代交通的水陆干线。

  满族先民修驿道已有漫长的历史,渤海王朝时期主要的驿道有五条:鸭渌——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这些驿道在沟通渤海国和中原以及日本、新罗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其中鸭渌——朝贡道、龙原——日本道都是陆路海路联运的交通大动脉。

  金代修建了从金上京经黄龙府、韩州、辽阳、锦州入燕京直达汴梁(今开封)的驿道,成为金朝的交通主线。另外,修建了从上京经蜚克图至宾县乌河口入松花江顺流而下,经五国部、胡里改路、乌底改、吉里述,直达黑龙江下游,是辽代著名的“鹰路”的继续和发展,是内地通往黑龙江下游的交通干线。

  明代奴尔干都司辖境内有两大驿道,东线为“海西水东陆城站”,从底失卜站(今俄国双城子石家崴子古城)始,沿松花江、黑龙江、直抵黑龙江江口的奴尔干都司城,路上有四十五个城站。西线为“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经洮儿河、台州,到达兀良河终点。这两条干线南与辽东都司境内的驿道相通,可直达京师,从而加强了东北女真卫所和内地的联系。

  清代,东北的驿道进一步发展。康熙年间,为抵御沙俄的侵略,开辟了从乌喇至瑗珲的驿道,长一千三百四十里,设十五个驿道,构成了一张可通京师的交通网,当时京师至雅克萨(今俄国境内)五千余里,通常循驿传递,“五旬可达”。遇到火急军情则更加神速,可见当时驿道十分畅通。

  驿道多为宽敞、平坦的砂石路和土路,也有少量的木质路,加宁古塔至吉林有一段路,因泥浆过多,使当地原始森林的大圆木,一根挨一根,铺成路面。

  古驿道因多在交通要线上,现在已多改为铁路和汽车公路,也有一部分已废弃了,或成为乡间土路。

  历朝都重视驿道的管理,驿道上相隔一定距离设驿站,驿站内设驿丞、驿丁管理驿道,传递信息。清代东北的一般驿站设官兵三十名左右,拨给各站丁地,一面当差,一面种地。驿站官兵中有不少汉军和达斡尔族索伦人的贫苦百姓,充当驿丁后,便编入旗籍。驿丞俗称“驿站总管”,官位九品(也有官秩高一些的)下设排头四人(安排驿卒公务的小头目)。驿卒也有朝廷发的钱粮,着官服,老百姓称其为“吃皇差的站达”。若干个驿站还设站官,如康雍时,黑龙江南北路驿站各设站官辖下十站,茂兴至呼兰六台,驻齐齐哈尔,北路站官辖上路,驻墨尔根,西路归呼伦贝尔付都统管辖,站官“本六品,有印”。乾隆时,改为“八品”,下设笔帖式满语翻译若干人,各站“皆有官房待过客,私开旅店,间亦有之”(见《黑龙江外记》)。

  驿站不分昼夜常备十二匹快马,拴在墙外铁环上。来往信使驰来时,会对营房驿卒高喊差送的是哪一级“奏章”。驿卒听见喊声,立即解下缰绳,把马牵至驿道等候。信使至,驿卒侍候信使换马,尔后目送信使扬鞭策马而去,谓之换马不换人。驿卒把信使的坐骑缰绳绕到马脖子上,马便会原路返回上站。沿途走屯串街,旗人、民人都不会擅自牵扰。

  清末,驿站衰落,后来,中东铁路通行,东北的驿道驿站逐渐失去作用,不少驿丁成为农民,驿站也成为满族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