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宗教借助了统治者的王权才能得以昌隆的一个例证

2017-05-09 17:59:00 知识

  武当山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它原名太和山,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大巴山山脉的东段,全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十一洞,有八宫、二观、三十八庵堂和七十二岩庙等道教建筑遍布其间,形成了一个“五里一庵十里一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壮观宗教场所。据武当山山志上介绍,历代著名的道家人物如周之尹喜、汉之阴长生、晋之谢允、唐之吕纯阳、五代之陈抟、宋之寂然子、元之张守清均在此山中隐居修炼,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和真真假假的遗迹,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真武帝君,它是武当山上许多宫观的主祀神明,一座武当山,就是一个“真武道场”。

  真武其实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原是古代神话中的司北方之神,管辖着二十八宿中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这北方七宿,《楚辞·远游补注》中说“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后人便以龟蛇的形象来代表他,道教再合上青龙、白虎、朱雀便成了专司四个方向的护卫神,以壮威仪。以后道教又加附会,将真武说成是在黄帝时托胎于古净乐国的善胜王后,从母胁下产出,成为太子。他生性凶猛,不受王位,越东海而出游,遇到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了无极上道,授以宝剑,命其入湖北太和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于是白日飞升,威镇北方,被玉帝册封为玄武真君。他修行的太和山也因此而得名为武当山,取非玄武而不足以当之之意。到宋真宗时,因要避其所尊的圣祖赵元朗的讳(古代元、玄两字通用),故改玄武为真武,并封其为“镇天真君灵应佑圣帝君”,简称为“真武帝君”或是“真武大帝”。北宋时,有人在武当山上的保圣营发现了有一龟一蛇相互交缠,道士认为这是玄武显灵,便就地建真武祠而供养起来,武当山便成了真武的道场。山中很多宫观中所供奉的真武是一个神情威严、仗剑披发、身穿黑衣、足踏龟蛇的神明,因为北方属水,尚黑色,所以其衣冠服饰和仪仗侍从都是黑旗黑甲。

  在武当山上大规模地修建道教的宫观是明代的事。当时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取得了帝位,怕人骂他纂夺,便谎称是真武帝君转世,派出军民三十余万人到武当山上修筑宫观,并让工部侍郎、驸马都尉等人亲自督工,前后共化了十年以上的时间,动用无数的国帑,仿照皇宫建筑的体制,才造成现在所见的这种恢宏的场景。其中以位于天柱峰上的铜铸鎏金的金殿最为壮观,此外,玉虚宫、元和观、紫霄宫、天乙真庆万寿宫、五龙宫、华阳岩、太和宫等建筑的规模之大,都是别处难得一见的。这是宗教借助了统治者的王权才能得以昌隆的一个例证。

  武当山还以拳术而名满天下,这种“武当太乙五行拳”是由北宋时的道士张三丰(不是明代时在山上结庵修炼的那个张三丰)在武当山上修道时首创的,他从鹊、蛇相斗的姿势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以动静相结合的太极十三式,以后又经人补充进华陀的气功五禽戏,形成了“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二式”的武当嫡派两家拳,使这里成为武当派拳术的发源地,这也是道教文化的一个特殊构成,是对于中华武术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