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赏析

2017-05-12 14:09:00 知识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成名作,描写的是美国南方杰弗生镇康普生家族的没落。这曾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广有田地,黑奴成群,而如今只剩下一所破败的大宅子和迪尔西、勒斯特两个黑人了。康普生先生是个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的人,太太则冷酷、自私,长年无病呻吟。女儿凯蒂心地善良,活泼美丽,然而行为不检,她怀了一个男人的孩子,不得不与另一个无赖结婚,婚后隐情败露,被丈夫抛弃,只得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娘家,自己到大城市做了名声不大好的女子。其兄昆丁为家中长子,对妹妹怀有一种不太正常的爱和关注。他把妹妹的贞操当作家族荣耀的象征。妹妹的行为摧毁了他的信念,在凯蒂结婚一个月后,他即投河自尽。大弟杰生是个唯利是图的实利主义者,他恨凯蒂的堕落使他丢失了允诺中的银行职员的位置,而长年侵吞小昆丁的赡养费。小弟班吉是个白痴,但感觉敏锐,他失去姐姐的爱护后心里十分悲哀。母亲死后,他被杰生送到杰克逊州立精神病院。全家只有迪尔西身心健全,照料着这所“疯人院”里的每个人。

  《喧哗与骚动》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呈现出美国南方社会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为此,作者精心选择了一些现代艺术手法以表现主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多角度的叙述方法。小说共由五个部分组成,除“迪尔西部分”是作者直接站出来用第三人称法从全能角度作客观的叙述、描写,附录补充交代了一些人物的情况和结局外,其他三部分则分别由康普生三兄弟的自我叙述完成。仿佛把同一个故事写了五遍。这种写法的长处:首先,同一个故事通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使作品具有立体感。“班吉部分”为班吉33岁生日那天的印象和感觉,交代了康普生家孩子童年时的往事和如今的颓败气氛,因为叙述者是头脑不健全的白痴,他的叙述就停留在外部画面和语言上。“昆丁部分”是昆丁准备自杀的那一天的生活和思维活动,基本是围绕妹妹的失贞展开的。 “杰生部分”则主要交代今事。这样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叙述介绍,使故事全面而又不重复雷同。五个部分像五片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置在一起,共同反射出同一轮太阳的七彩。其次,各人对客观事物的变形反映恰好也暴露出当事人的灵魂。昆丁代表着正在毁灭中的南部庄园主阶级的道德观念,他对事物的观感流露出一种没落感、绝望感和孤芳自赏的孤傲感,代表着“过去”。而杰生则完全抛弃了旧的道德观,他是个顺应潮流的实利分子,注重的是现实。再次,采用不同人物自我叙述的方法,便于作者局部采用“意识流”手法。如班吉,采用毫无逻辑和理性的语言更合乎他的白痴身份,而昆丁,那种杂乱无章的思绪恰好再现了他自杀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他首先提供给读者以混沌迷乱的世界,然后逐步引导你走出迷雾,回到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中,这样,读者对整幅图景的认识就更深刻了。